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的对象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文章频频论及批判反思,主要反思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的“内隐现念”、教育管理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在探讨批判反思的思想源泉和现实出发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的主要对象: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管理学的体系建设、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教材的撰写与著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它标志着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上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运动"受到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由此,提出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它标志着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上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运动”受到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由此,提出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呈现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多元化状态。早期发展起来的居于支配地位的教育管理科学论开始受到种种不同理论观点的批判、修正和完善。其中,教育管理价值论与教育管理整合论就是在反思教育管理科学论的过程中新进出现的两种颇具影响的教育管理理论。文章从思想基础、理论要点两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刚刚过去的50年,是教育管理学理论快速发展的50年。先是教育管理科学论独占鳌头,继而是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及教育管理整合论先后形成并与之分庭抗礼。起初,教育管理学理论整体上以客观主义为取向,着重事实效率的探讨,随后,教育管理学理论转向主观主义,越来越重视价值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育管理学作为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科的发展与走向,更关乎教育管理实践改进和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事实性知识是教育管理学学科建立的基础,解释性知识建设是核心,应用性知识建设是使命。三大知识类型构成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形态。理论知识体系建设、实践知识体系建设及其两者的交互合作构成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三大路径。今后,教育管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旨归,扎根中国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开放的教育管理学学科。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的教育管理学生成方式将会形成形态各异的教育管理学理论类型。采用从上看与从下看的生成方式,主要形成理论的教育管理学与实践的教育管理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学与被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学;采用向外看与向内看的生成方式,主要形成管理学的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的教育管理学、西化的教育管理学与本土的教育管理学;采用往回看与往前看的生成方式,主要形成回溯性的教育管理学与展望性的教育管理学。或是存在理解失当、运用不妥的问题,或是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力的缺陷,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学都有待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对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反思可以推动一个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教育学的一个下属学科。研究对象并不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研究对象是理论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生成的、被建构的。因而,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一定全是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教育管理现象、议题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学者对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进行了进一步构建: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进一步厘清;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进一步规范;学科群进一步梳理。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的探讨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管理学应该进行"否定之否定"式的学科建设工作,并以此作为今后学科基本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属性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一命题将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知识基础置于了一个处于并行关系的学科群中,泛化了研究对象,固化了研究方法,未突出教育管理学学科独有的特性,且仅从历史的视角确立一门学科属性的逻辑也不够严密;对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的探讨离不开三个视角,即该学科属性的定位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确定性"追求,其知识基础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简单集合体,对该学科属性的追问最终要以解决人、组织和价值三大问题为依归。基于上述认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应选择兼顾理论与实践需要的中观理论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its varied and often conflicting epistemologi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a community of diverse epistemologies. Although epistemological heterogeneity has been persistently vilified by both theorists and pragmatists with their own discursive agendas, it is this precise environment of critical dialogue and diversity that is conducive to new frontiers in the field. A phenomenology of recognition is thus presented as a showcas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pproaching and expanding the field topically rather than treatise-like generalizations at the macro level, which are mostly dated discussions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principal value of the article is showing alternative pathways—not limited to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ory of recognition—to new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y demonstr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matic theory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and defending the diversity of existing epistemologies in the field as an asset rather than a liabilit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2.
西方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在猛烈抨击教育管理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反思与批判作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从宏观社会的角度回答了教育管理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西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不能兑现自己的实践承诺,主要表现在批判研究的代理机构、激励与阻力、微观政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是人文主义思潮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反映。它对以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为主旨的“理论运动”进行强烈的批判,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的观点,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教育管理具有价值并且从属于价值的活动。在研究方法上,它反对单一的实证主义方法,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映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它强调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ly, an interest is emerging in a growing body of work on what has become known as ‘diffractive methodologies’ drawing attention to ontological aspects of research. Diffractive methodologies have largely been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a dissatisfaction with practices of ‘reflexivity’, which are seen to be grounded in a representational paradigm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aspects of research. While work on ‘reflexivity’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has over the years become predominant in education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literature, our reading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till important conceptual work to be done putting these two practices – reflection and diffraction – in convers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exploring their continuities and breaks as well as examining the consequences for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concepts of diffraction and reflection are defined and understood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方面看,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着问题.通过分析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形成一种批判性反思的研究意识,并加快建设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1):133-135,148
后现代思潮在当代西方学界全面主导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验反思与理论重构,而它对教育理论的批判话语更是集中于启蒙主义传统的各种教育模式。与重视知识传授和经验积累的专业化现代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后现代教育话语尊重不同主体意识的认知方式与体验过程,更加偏重个体意识与通识观念的素质培养与博雅教育。通过反思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各种理论利弊,将有助于建构一种面向体验教学过程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新型通识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三维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学术和理念的发展。其学科发展的现实表征为性质归属转移、对象范围拓展、结构体系类化、研究方法更新。其学术发展的前沿课题有批判反思与教育管理的元研究、实践与问题取向的教育管理探索、教育效能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教育管理创新、教育政策分析与教育管理评论、校长专业化与学校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学校经营及其与社区的关系、以德治教与校本管理。其理念发展的实际走向是科学和人文交融、权利和责任对称、竞争与合作俱存、传承与创新结合、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管理互动。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反思是指教师运用理智的力量对自身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具体教育情境和事件进行反省和思考,以期获得对专业活动的教育学意义的理解。教育反思在实践中存在有效性问题,具体指教育反思有没有达到改进教育实践的目的,以及教育反思的效率问题。对教育反思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反思,更顺利地实现专业化发展。当前中小学教育反思低效是由学校管理与教师个人(态度和素质)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而解决教育反思的有效性问题的策略也包括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人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Transhumanism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genetic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limitations of the human species. In this article, the main question to be considered is the following: is Nietzsche's notion of educational self‐overcoming compatible with the idea of biotechnological self‐enhancement? After presenting some broa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humanist philosophy, the general line of reasoning i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wo colliding interpretations of Nietzsche's ‘overhuman’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tefan Lorenz Sorgner's attempt to legitimise techno‐progressive aspirations through the ‘will‐to‐power‐ontology’ and Babette Babich's critique of transhumanism as a popular display of the ‘ascetic ideal’. In the final part, I argue that Nietzsche's post‐anthropology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possible onto‐axiological legitimisation for a kind of transhumanism that would not aim at strengthening the tendency to approach human development from a solely technocratic point of view. I further conclude that the rise of biotechnological power demands a critical educational reflection that w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enclosure of the individual within the network of techno‐scienc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ational Literacy Strategy (NLS) offers contradictory pedagogical advice to teachers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It reports research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and responses to this advice and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NLS demands for teaching which is 'well paced with a sense of urgency'. Evidence from case studies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is used to show that whilst teachers vary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dilemmas posed by NLS demands, their classroom discourse in the Literacy Hour is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pre-NLS discourse. It is suggested that opportunities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on practice are needed to help teachers articulate and resolve the dilemmas created by the imposition of prescribed programmes on personal educational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