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探讨中学生感恩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以此为提升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相关建议。采用中学生感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对2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感恩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2)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3)社会支持在感恩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学生进行感恩能力的培养,帮助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并学会领悟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及同伴支持,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运用素社会倾向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排名问卷,对318名中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同伴接纳、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肯定与关心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亲子游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210名5—6岁大班幼儿(101名女孩,109名男孩)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控制家庭经济收入后,多数亲子游戏频率都与幼儿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体育游戏频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无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控制家庭经济收入后,多数亲子游戏频率依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子游戏频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因幼儿性别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对女孩的促进作用效果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家庭因素,寻求家庭在改善和促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中的有效空间和途径,本文对29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访谈法深入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是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核心因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公开性和依从性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子女数/出生顺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师范生亲社会行为的状况及其与感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丛文君等人修订的由Gustavo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和孙文刚等人修订的由Watkins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对800名师范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师范生的亲社会行为略高于平均水平(3.33±0.44);男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女生(t=2.27,p〈0.05);来自城镇的师范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农村(t=2.25,p〈0.05),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农村(t=-2.26,p〈0.05);独生子女的依从亲社会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3.59,p〈0.001),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非独生子女(t=-2.26,p〈0.05);艺术生的公开性亲社会行为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6.29,p〈0.001),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也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7.16,p〈0.001);理科生的情绪性亲社会行为低于文科生、艺术生(F=7.85,p〈0.001)。②师范生感戴及其三个子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感戴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R2=0.104,p〈0.01)。结论:师范生的感戴水平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以286名上海市普通中学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为研究对象,利用道德判断推理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社会测量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判断推理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它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显著,同伴关系与道德判断推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中学生同伴关系是其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影响以及集体责任感和感恩在其中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的形式对124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亲社会冒险行为、集体责任感及感恩四者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2)集体责任感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高中生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感恩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即集体责任感对高中生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影响会随感恩水平的增强而增强。由此得出结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通过集体责任感影响高中生的亲社会冒险行为,且这一关系受到感恩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感恩量表、竞争性自恋量表、亲环境倾向量表对99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以及感恩与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则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提升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中学生601人为被试,采用"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探讨广州市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源影响有显著差异,重点学校学生表现得更内控;(2)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显著关系,其中与适应良好行为呈负相关,与适应不良行为呈正相关;(3)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社会适应行为,其中对适应良好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对适应不良行为起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心理控制源能够影响社会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感恩对助人行为的预测作用,细化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对296名大学生进行情景实验,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协方差分析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价值的情感特质;感恩比负债感和快乐更能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等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杭州市26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情况不理想,且各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分布不均,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2)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不明显;(3)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其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倾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调查发现的基础上,笔者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具有互动性、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特征。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密切关联。加强中学生幸福感的培育,对进一步激发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意义。运用亲社会行为理论培育中学生幸福感,首先要着力于中学生对亲社会行为之幸福感的认知;其次要训练中学生的共情能力,作为增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幸福感的内在动力;最后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感召力,从行为上强化中学生亲社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文版内疚感问卷、亲社会倾向量表对3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伤害别人、关爱不足、辜负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以及总体的内疚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利他的、紧急的以及总体的亲社会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除伤害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的相关不显著以外,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各个维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伤害别人、自私行为、关爱不足、辜负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和总体的内疚感对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内疚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刘倩  康丽  苏杰 《早期教育》2013,(11):36-3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烟台市一所幼儿园382名4岁~5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家庭功能存在相关关系。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孩,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4岁儿童;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性及总的功能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六城市的2533名中学生施测情绪智力、人格五因素和社会适应问卷,以探讨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情绪智力的不同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2)情绪感知可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的行事效率、违规行为和积极应对;情绪运用可显著正向预测积极社会适应的所有4个维度;情绪理解可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情绪管理可显著正向预测行事效率,负向预测违规行为;(3)与人格的预测作用相比较,情绪智力对个体社会适应的意义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对于生活中困难与挫折的应对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的现状,探讨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48名中学生,用中学生理想问卷和Aitken拖延问卷(API)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在自我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维度及理想总分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的水平高于男生.而在拖延总分和理想的学业维度、职业维度和道德维度上没有显著的的性别差异.在理想各维度和拖延总分上均有一般中学学生高于二类重点中学学生.且在学业理想和理想总分上一类重点中学也高于二类重点中学学生.中学生理想各维度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性别和学校层次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学业理想和职业理想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父母控制(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和中学生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检验中学生的孝道信念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通过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行为控制问卷、双元孝道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湖南省三所中学的539名中学生匿名施测。结果显示:父母心理控制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父母行为控制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互惠孝道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互惠孝道与权威孝道在父母行为控制与生活满意度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父母控制既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也可通过中学生的孝道信念间接影响其对生活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具有激发积极社会行为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对助人倾向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性别和是否独生等人口学特征对感恩及助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恩特质及其各维度和助人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感恩深度、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对助人倾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