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2.
王小红 《图书与情报》2007,(6):112-116,128
宋代《尚书》学文献繁富,约有500种,颇具特色:(1)经学变古之风兴盛,疑辨之作兴起并盛行;(2)以义理解《尚书》,义理之作占宋代《尚书》学文献绝大多数;(3)为帝王讲《书》之作较多;(4)汇集众说的集结之作大量出现;(5)以图谱解《书》流行;(6)《禹贡》、《洪范》等单篇研究如火如荼;(7)南宋著述多于北宋;(8)宋代《尚书》学文献虽多,但保存下来的很少,绝大部分已亡佚。  相似文献   

3.
清光绪初年,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巨祲,灾荒肆虐,席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饿殍遍野,人尚相食,因灾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达1000万人之多,被灾地区经济民生及自然环境均濒临毁灭边缘,这就是被称作千古奇灾的"丁戊奇荒"。在这场灾难中,以谢家福、经元善、李金镛、金福曾等普通士绅为首,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中心的江南协济助赈团体本着"救灾恤邻,道也"的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募集赈灾善款,同时派遣助赈队伍亲赴各灾区进行慈善救助行动。自光绪三年(1877年)谢家福、李金镛、金德鸿等赴山东灾区赈恤为发端,至光绪十三年严作霖、潘民表、孙传鳸等赴黄河郑州决口及安徽水灾现场义赈为尾声,累计向各灾区通解赈银252.2万余两,活人无数。此次义赈亦成为中国救荒史上首次完全由民间团体自发领导的跨地域、大规模、长时间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苏州博物馆收藏熊其英(等)致谢家福(等)尺牍稿本一组计17封。其中除1封外,余皆为有关光绪四年河南赈灾的通信,是研究河南赈灾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晚清义赈有着重要的帮助。现整理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1912年夏,浙江温州、处州两地遭受水灾。筹募浙江温处义赈会等民间赈灾组织亦纷纷成立,并迅速展开勘灾、筹款以及办理急赈、冬赈与春赈等赈灾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灾民之困苦,减轻了水灾对温处社会的冲击,较为充分地发挥了民间组织在灾荒救助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转型。本文以晚清直隶地区赈灾工作为研究对象,从舆论关注、民间义赈、教会赈灾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直隶赈灾措施及赈灾理念的近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6.
和刻本《二十七松堂集》初探林子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近代日本翻刻的中国古文集中,多是名家之作。以清为例,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万延元年刊)、朱彝尊《曝书亭文集》(无保十四年刊)、魏禧《魏叔子文选要》(安政年间刊)、袁枚《随园文钞》(安政四年刊)等...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肆意侵贪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此案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这桩重大的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发生起隐匿了7年,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率众起义,杀死领兵…  相似文献   

8.
依据《旧唐书》及唐史其他史料的记载,发现唐代政府的赈灾方式有:实物赈济、作物种子赈济、有偿赈贷、抚恤、赦免等。唐代政府的赈灾是统治政策中民本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强化政治教化,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和稳定,但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直接受益。  相似文献   

9.
朱蕊婕 《东南传播》2012,(11):145-147
《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是以20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为背景,讲述了日本侵华、广州沦陷时期中华儿女积极抗日的故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电视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中的人物性格、心理变化、剧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引得说     
洪业 《中国索引》2006,4(1):58-63
洪业(1893-1980),近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索引学家,近代“索引运动”的主将。《引得说》一书,是他创办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及《汉学引得丛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也是我国索引学研究初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索引学会2005年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见本刊2005第4期),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本刊特分期选登《引得说》,以飨读者。 我国索引学在上世纪曾有过辉煌的成就,重读经典。愿能激励广大索引工作者开创新世纪索引事业的新局面,勇攀数字时代索引学的新高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欢 《晋图学刊》2008,(5):93-95
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模式的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概念和管理制度,与高校图书馆模式有融合,有改革。本文介绍了在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些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业兴 《历史档案》2001,1(2):108-113,119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延误了的近代化,这一观点是90年代初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提出的。国内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均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近代化的中断,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在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中,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同属后发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起步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近年来国内高校兴起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热潮。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资金短缺问题、收费合理性问题、理念与服务问题、业务重组、人员融合与管理问题、开放时间问题、服务质量评价问题及方法等。面对这些问题主管部门应该争取各方支持采取多种对策共同应对,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则是有效应对各种问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清代秘密社会(或秘密结社)是清代历史上下层群众为了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或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组织。秘密社会分为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两大系统。秘密社会由于在信仰内容和行为方式与主流社会相悖离或对立,因此往往受到主流社会的打压,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编选的《明文海》,共482卷,收录明代近800位作者的4500多篇文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明文总集。清修《四库全书》,《明文海》被收录其中。据陈垣考证,《四库全书》收录万页以上的著作仅31部,《明文海》即为其中之一。但《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有其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其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以五年为段介绍各年段作者数量、人均发文量、合作度和合作率.然后统计各年段的核心作者、总年度发文最多的作者、各年段新出现和退出的作者,并对各年段作者量进行洛特卡定律的拟合.最后,对核心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包括分层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并用Pajek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研究群体,作者队伍的组成与更替结构较为合理,出现了系列核心作者,研究内容也呈现一定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8.
陈雷  陈闪 《历史档案》2005,(4):78-8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是战时中国的最高“民意机构”。它自1938年7月6日成立,至1948年3月28日正式宣布结束,存在将近10年时间,共召开四届13次会议,其中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就达11次之多,对战时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入手,试图通过“系统论”原理和“对立统一规律”,找出我国高校科研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如何将高校科研的信息通过整合,使信息资源增值,为高校科研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爱林 《历史档案》2001,14(4):114-118
土地问题,历来是一个兴邦安民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换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合作斗争中的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历史课题。而这个课题的核心就是土地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