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设计高质量教与学赖以发生的高质量学习空间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前提。文章首先通过梳理高质量学习空间的特征得到映射学习者认识规律是高质量的内核;其次,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在解析其能从学段和认知层次观照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的基础上,从学习活动切入,演绎(关系推理为主)了“认识发生→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的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逻辑;最后,立足设计逻辑,从“空间—教学设计”视角阐释了映射学生认识规律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学习空间样态,包括:1~3年级的主要供给“实物”类客体的“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促进直观感知。4~6年级的主要供给“构件”类客体的“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促进客体关联。7~9年级的主要供给“构造”类客体的“抽象逻辑”型学习空间,促进关系抽象。以期为教师设计高质量学习空间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教与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一、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学校学习空间是校园内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类学习场所及网络学习空间”,学校的学习空间分类,一是学校现有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和各类专用教室等;二是学校的公共场所,包括图书馆、剧场、体育馆等场馆,以及走廊、食堂、校园户外场地等;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学习空间。本文所要阐述的学校的学习空间主要是实体空间,即第一种和第二种空间(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学习不只是学生赖以成才的志业,而且是教师专业蝶变的动力。然而,真实的学习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就教师而言,现实中畏难性“变革焦虑”诱发的“学习阻抗”影响学习启动,固着性“前理解”诱发的“认知屏障”影响新知吸纳,单变量“认知环境”引发的“情感游离”影响知识统合。化用生物学的“概念体”变构理论,可以重塑教师学习的理念:先在“概念体”是教师变构学习发生的起点和支架;“概念体”的转化迭代是教师变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概念体”的诱变环境是教师变构学习的中介和条件。而通过情景压力与认知冲突的交感互促,可以激发教师学习启动;通过概念体动摇与知识炼制的迭代演进,有助于推展教师学习过程;通过情感激发与专业关联的环境支持,能够创构教师学习支架。上述共同构成教师变构学习的生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掀起新高潮,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是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瞄准网上个人学习空间这一研究焦点,该文从数字学习环境两类主导设计VLE、PLE整合研究趋向提出并谈及协调教与学的第三方空间——个人学习空间(PLS).PLS由组织机构提供,但由个人控制,作用于VLE与PLE的“中部”;通过提供反思结构、学习支架和模板、学习者自主管理权限、安全可信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在获取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寻求平衡.PLS的构建对个性化学习有核心支持作用,可促成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连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相似文献   

5.
学习设计作为学习范式落地的抓手,成为范式转型之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话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习设计的本质是关注认识发生和学习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当前学习设计对学习关注不足;其次,以“五维学习设计”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学习设计的结构关系;最后,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基础,以小学阶段为例阐释了1~3年级和4~6年级两学段学习设计的层次:“物”经历“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到“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的变化,“人”经历主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变化,“事”经历序列化学习场景到关联化学习场景的变化,“境”经历原生之境到派生之境的变化,“脉”经历具体知识到知识专题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对其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着力营建。南京市小行小学在儿童“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地铁等地域资源为载体,通过建设METRO学习空间,构建“1+1+X”课程群,开发METRO学习范式,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探索育人模式的深刻转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7.
企业大学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战略布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厘清企业大学在“教育发展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指引下建设智慧学习空间的目标定位;构建以“应用服务”为主旨,“云端服务”为连接,“四大技术”为支撑、“三大体系”为保障的企业大学智慧学习空间模型;从外在条件(环境、保障)和内在应用(学习、管理)方面,采用SWOT方法,以Y企业大学为例,基于其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系统分析了企业大学建设智慧学习空间的现实环境。基于现状,提出企业大学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应兼备双重理念指引,发挥优势、遏制劣势、抓住机会、消除威胁,从环境建设逐步智能化、应用推动学习创新、保障措施迈向夯实完善三方面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8.
作为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空间,学习环境是支撑整个学习过程发生的条件.本文以建构主义的视角,在成人学习环境研究的理论背景下,分析了成人学习环境的特征,并进一步就基于问题与项目、学习共同体、信息资源和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成人学习环境创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2~74条,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无固定居所四类人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由于法律属性与功能的差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俨然已成为区别于住所型监视居住而具有独立价值的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有半羁押法律属性和配合侦查的功能,并且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执行对象规定不明晰,执行场所规定不清,强制程度难以把握以及难于法律监督等问题,提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应当具备“隐蔽性、安全性、独立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强制程度应介于住所型监视居住和逮捕两者之间,检察院行使监督职责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当代学习理论正在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协同建构受共同体的影响。Web2.0技术在e-Learning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知识内容的内化,通过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来支持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适应成为可能。在学习理论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实现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这反映了e—Learning从技术向教育回归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开放课件(OCW)运动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应运而生。从OCW到MOOC的发展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OCW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而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共享,也对我国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习者的整个生活圈子,包括学校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处处都提供潜在的学习机遇。"成语,动起来!"项目以新加坡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应用移动技术为学生建构一人一机(手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无缝连接的华语文学习环境,协助学生建立起时时学、处处学的习性和技能。在正式学习的范畴中,教师上成语、连接词课,以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在非正式学习的范畴中,学生积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从所经历的情境中联想到所学成语,用手机拍照、造句,张贴上网,供同学互相修改、比较、讨论句子。项目通过对两名学习方式各异的学生进行校外创作活动的认知历程分析发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家长和移动技术的支持对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结构和规则的学习方式,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抗干扰性,它适用于语言习得、运动技能的掌握、社会态度的形成、道德教育和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结构不良的学习领域。内隐学习突破了外显学习的研究范式,对学习理论的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线课程研究与实践一直被“高辍学率”困扰。传统文献对其原因的消极解读是在线课程定位失准、对在线互动机制理解片面、在线学习评价主体错位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对将“高辍学率”理解为在线课程和课程学习者失败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对在线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重新诠释。研究发现,在线课程“辍学”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选择,同时也是线下教师策略整合及在线课程资源属性的体现。基于“高辍学率”现象中隐藏的积极意涵,研究进一步从教学组织过程、学习评价模式、共同体实践等方面对在线课程学习机制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6.
Uncertainty is a key variable in fostering curiosity, which, in turn, is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Yet,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rarely takes uncertainty into account, and rarely explores uncertainty and curiosity in the context of complex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One concern with uncertainty is that it can provoke negative affect. Providing learners with expectations of future uncertainty may attenuate their feelings of negative affect. In a study with 13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hysics concept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certainty, curiosity, learning, transfer, and affect. Some students were given an inherently uncertain form of instruction, called Invention, in which information 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was initially withheld, while others were given direct instruction with all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 beforehand (No Uncertainty condition). Some of the students receiving uncertain instruction were given expectations about feeling uncertain (Expected Uncertainty condition), and some were not (Unexpected Uncertainty condition). Students in the unexpected uncertainty condition were the most curious, while students in the no uncertainty condition were the least curious. However, giving expectations of uncertainty reduced students’ negative affect. All groups learned the content equally well, but the expected and unexpected uncertainty groups exhibited greater transfer. Further, positive affect predicted learning, above and beyond condition, and curiosity predicted transfer, but not above and beyond condition. This study extends existing research on uncertainty and curiosity by studying these constructs in real classrooms, in the context of an exploratory learning paradigm, and by considering curiosity’s effect on transfer, rather than just learning. This work also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educators to foster students’ curiosity and transfer.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引发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教与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而且涉及到教育观念、模式、体制等的历史性变革。从网络学习概念的界定与支持网络学习的网络本质两方面来探讨网络学习之本质属性,可以发现,只有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理解网络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解释网络所支持的教与学过程中的多种形式和特点。网络学习之本质属性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进行解释,内涵属性涉及网络学习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活动、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外延属性即指所有借助于网络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手势交互作为一种理想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其在虚拟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交互需求并提升交互体验。然而,当前关于手势交互虚拟实验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提高手势识别的准确率、设计开发不同领域的虚拟实验应用等方面,而对学习者在虚拟实验中的学习体验并未进行深入地研究。为了探索手势交互虚拟实验对学习者学习体验的影响机制,利用设计开发的基于Leap Motion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对学习者的沉浸感、学习动机和态度分别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手势交互虚拟实验中,学习动机作为中间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自然丰富的交互体验能够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物理沉浸,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增强其使用意愿,由此来促进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提升。从改进实践的层面来看,未来应合理设计交互手势,创设高度沉浸的实验环境,优化虚拟实验任务设计,注重对学习反思的引导,以不断提升学习者在心理沉浸和学习效果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与发展的共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弱化了时空限制,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全民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效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移动学习的不足,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更好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关注"学习者学习"、关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假设范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它们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从事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及教学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