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军人心理学》课"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军人心理学》课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双主体”的教学角色关系模式、多维互动的教员授课模式以及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在具体实施《军人心理学》课“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时,应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员指导和学员主动发展的关系以及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课程。在该课程学习中,学习者一方面要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同时还要掌握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学习来提高学习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其成为具有适应信息时代从教能力的师范人才。针对目前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从目标、内容、策略、媒体和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并对实验教改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学学术治理逻辑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构成挑战,在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偏离“应用导向”的“学术漂移”。以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对“学术漂移”何以可能予以深入解析,认为“制度同构”是解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学术”扩展的理论,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机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偏离“应用导向”的动因。要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漂移”的治理,应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导向”,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分类与多元治理框架;超越路径依赖,构造适切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制度矩阵;变革知识价值观,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场域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教师教育研究要面对实践形态的教师教育,要将一种实践状态的教师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去寻找实践的轨迹,解释实践的逻辑.用实践的理论来分析,用实践的逻辑来思考,用实践的话语来表达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正是其实践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8.
对话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三对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参与式培训”与“研讨沙龙”两种实践形式的介绍,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中建立新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对话关系。教师教育过程即是双方谋求视界融合,相互寻求意义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0.
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从政策变迁的角度看,它具有"先发展后规范"的特征。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公办型独立学院"和"民办型独立学院"两种基本类型,但中央政策一直试图将其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类型来进行规范管理,两者之间的逻辑差异致使独立学院一直未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模式。本文借助组织分析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框架试图对此进行解释。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背景下,政府、市场、家庭和教育多重制度逻辑的动态变迁以及相互作用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应从高等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重新思考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of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utur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s a process stressing technology-drive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boast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in its birth and practice. It is driven jointly by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itions, the impetu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logic of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havior choice dominated by value and inten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gener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 comprise the “problem-driven + concept-led” principle, the “system evolution + innovative breakthrough” principle, and the “value assessment + iterative optimization” principle. 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ecology of a smart society an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under the pressure of COVID-19 pandemic, the transformation faces golden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Nonetheless,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still has some differences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orientation. Therefore, it is require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a mature digital education model or framework, carry out a nat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reparation campaign, work for pilot schem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t all levels and of all kind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lating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more actively embrace the new wave of educational reform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2.
奥尔森的集团政治思想以集体行动逻辑为基础,认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实质上是选择性激励的副产品,分析了分利集团活动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提出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来减少集团政治的消极影响,构建了集团活动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拓展了集团理论的内涵,深化了对政府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自然事物的实然秩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应然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通过观测到的“或然映像”推断实然的教育事实,发现某种实然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随之发生的实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对实然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设计更加合理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教育研究应该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张力,既要以教育目的与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关注本土现实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历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与超越,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一样,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力。概率分析是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的运行特性,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生命灵性的实践特性,二者“相向”的特性决定了技术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改变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坚守三个向度,即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复杂性、课堂教学本质具有生命互动性、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未来可期,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在“教”与“学”之间的生命逻辑、“教”与“不教”之间的价值逻辑、“学”与“非学”之间的时间逻辑等三重逻辑框架下寻找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润洲 《教育研究》2006,27(5):15-18,29
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脱离是双向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教育理论与实践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进行真诚的合作、对话,而非相互埋怨、疏离,并应展开基于问题情境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7.
Volume 60(3) of the Scanda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a special issue on current trends in the phenomenography and variation theory research tradi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Rovio-Johansson and Ingerman look towards the potentia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uture of phenomenography and pose two questions: “Is phenomenography complete and finalised with no further development necessary?” and “Is phenomenography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as it has been transcended by variation theor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ddress these two questions, and in the process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ography and variation theor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影响因素众多纷纭、涉及关系错综复杂的内在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必须探寻多种理论视角。先用系统论解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系统的应然形态,进而以信息论探索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系统的生成机理,再以协同论审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系统的价值取向,最终以耗散结构论探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演化机制,力图能够运用复杂科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出一条逻辑清晰的理论解析框架,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进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不但需要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实践,还需要从其发展的“逻辑”之维和“现实”之维加以把握。在逻辑维度,建构一个自洽的教育技术理论范畴体系,可以揭示教育技术存在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维度,探讨中国语境下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寻找中国教育技术理论安身立命的“居所”。科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必须与科学的现实基础相一致。“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因为“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最强的统摄力,不同的教育技术观影响着不同的教育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向。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现象范畴。教育技术的现象范畴涉及教育技术的存在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包容性,是核心范畴的具体化。教育技术活动范畴是操作性范畴,“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评价”是教育技术基本活动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理论范畴的建构是对教育技术的静态“解剖”和事实抽象,带有鲜明的对象化研究倾向;那么,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动态探索,是一种价值性的观察视角。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学与教的支持作用,最有可能作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核心”。强调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