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并非炎、黄二帝,而是作为部落集群的少典氏和有氏。把一个民族的最高文化血缘世系追溯到作为集体人格的血缘先祖,比追溯到作为个体人格的血缘先祖更为科学。华夏初民把原始的先祖血缘崇拜感投注于炎、黄时,并非是为了单纯地追求民族的“绝对纯血缘”,而是力图借先祖图腾的文化向心力宏扬华夏的民族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今天我们高扬“炎黄子孙”,仍是一种文化血缘先祖崇拜意识,仍有增强民族内聚力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南朝文学兄弟伦理的重要特征是家族血缘一致认同下的笃爱和睦;南朝文学朋友伦理的主要特征是“情谊”的普遍高扬,“侠义”的严重弱化。笔者并试图对以上伦理意蕴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劳资关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深入理解现代劳资关系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且普遍的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的立场,深入分析了以中国儒教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因素对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当代中国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4.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乃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家庭观念强烈地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以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原点。道德和德性是以伦理、人伦为前提的,而中国文化认为伦理最深厚的根源在于家族血缘的关系之中,血缘关系为伦理提供了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儒家哲学的时间观不是自然哲学(或者物理科学)的,而是形而上学(或者生存论)的.从这个维度出发,可以发现儒家哲学关于时间的独特观点.这表现在:在宇宙观上,它比较重视"经验的时间"而较为轻视"超验的时间";在伦理学上,它衍化为"血缘的时间观",即将人之血缘递嬗神圣化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6.
“金规”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伦理的建设应从各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金规”作为被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普遍认同的一项古老的伦理原则,当然对普遍伦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普遍伦理的建立并不只是传统“金规”的一种“发现”或是对“金规”的延伸。真正对普遍伦理的构建富有价值的是“金规”这一形式尤其是反面表述形式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平等精神及理性精神等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7.
东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地区,儒教伦理的演变及其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新儒教伦理在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渗透是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命题的挑战,也是对战后西方主流派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构,它预示着东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韦伯认为,儒教"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形而上学",缺乏彼岸世界与现世世界的悲观性对立,是一种"绝对肯定世界与适应世界的伦理",因而,理性化的力量不足。其实,儒教伦理并非是一种没有形上世界、缺乏超越追求的"俗人伦理",但是由于其"内在超越"的基本取向,使其难以形成一种改造现世的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导致了"适应世界"、神秘主义。依此看来,韦伯的基本论点仍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宗族慈善的伦理内涵有:仁政、民本的政治伦理;"贵生"的生命伦理;支撑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伦理。从伦理现代性角度而言,我国古代宗族慈善无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仁政、民本是当代行政伦理的重要借鉴;民间自治和公益募捐具有一定的现代公益伦理品质;立德和家族担当也是现代公民品质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构成;意义思索和终极追问也是现代伦理的旨归;爱有差等的差序伦理;狭隘的功利主义道德观。挖掘宗族慈善超越血缘的普遍主义伦理资源,对当前农村社区伦理建设和我国慈善现代化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 宗教信仰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一个民族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的构成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宗教学的角度衡量,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并非一种典型化的宗教,把它称之为一种有宗教性质的政治伦理学说或许更为恰当。儒教没有纯宗教意义的经典、教义。更无所谓专门的宗教机构和神职人员。虽然封建社会后期各地都有文庙,但孔子也不是作为神被膜拜。就信仰而论,它缺少一个人格化的神的观念,也没有天堂的承诺和地狱的恫吓。儒家思想家们也从未把论证神灵的存在作为其主要工作。但是,整个儒学的思想体系,却无疑是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这个神就是“天”,它的意志就是“天命”。数千年来,崇“天”一直是华夏民族宗教精神的一大特征。早在汉代,董仲舒就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到了宋元以后,儒教的“三纲五常”更有了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文明渊远流长,在传统中国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浸透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思想,显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礼刑结合”、“德主刑辅”是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法治思想渊源。中国法制演变的逻辑,为今天我们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提,故这些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本质和传统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对中国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毁灭性攻击。他通过对封建旧礼教、旧伦理道德的批判,阐明道德革命的必要性;通过对新道德的张扬,提出了构筑新道德的根本途径及其基本轮廓。陈独秀关于道德革命的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打破了定孔学于一尊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人文精神与当代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当代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和开发儒学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无论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重建普世伦理,还是对于我国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加强道德建设,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在悠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而修养理念在儒家学说中又具有核心地位。修养.从教育理论上来分析.实为一种自我教育,即指人的学习、求知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修养、自我教育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作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从学理上,修养即指人们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鉴于自身在道德、知识、技艺等方面实际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提高自身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素养所自觉付出的努力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种努力和过程在自身业已取得的积极成果。传统修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影响深广,是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初期。1956年全国私立学校改制成为公立学校,到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崛起,历经三个发展向潮。其发展动因主要是:理论的支持,政策的影响,历史的必然。这些民办高校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fucianism, not only is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al thoughts but its influen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West by the European scholars. And with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civilization, the theological authority in the Dark Ages wavered. The human-based ideas of Confucianism that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governing way of “Governance with virtue”, the way of personnel placement that men of great virtue and talent are elected who will cultivate mutual trust and promote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 thought that there should be education for everyone without distinction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idea that those who excellently learned should serve (in the government), have exerted beneficial influences on the European modern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course of Confucian influence in the Wes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s of universal value in the pluralistic cultural world, which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a nation, creating a heritage of excellen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11): 76–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