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2.
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接受培训和提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反映,是对继续教育价值功用和行为取向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它是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它因客体(培训的价值功用)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形成相对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价值一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教育价值观念就是教育——这一客体社会现象与人的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对于教育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基本看法。教育价值观念不同于教育的事实观念。教育事实观念是人们关于教育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总认识,它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教育价值观念则不回答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不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相似文献   

4.
有关价值的哲学本质,国内哲学界有颇多见解,代表性的意见大致有这么几种:①“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②价值是“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司的一种关系”;③价值是“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参见《哲学动态)92年第七期)如果以主体、客体这一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观点的话.可否是:①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化。②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③价值是主体的客体化。三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成份。第…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关伟一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肯定意义。价值是在主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事物满足主体事物需要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客体事物的价值,是在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  相似文献   

6.
人才观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人才社会价值标准的认识,也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判断。 任何事物的价值,既是事物自身(客体)固有的属性,独立于人们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外;又是以社会(主体)需要的一定目的或目标为准绳来量度客体效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接受培训和提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反映 ,是对继续教育价值功用和行为取向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它是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它因客体 (培训的价值功用 )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形成相对的价值观念。1 .教师继续教育价值观的形成。由于教师的培养 (培训 )同时与个人主体 (教师 )、群体主体 (学校 )、社会主体 (政府 )发生关系 ,具有个体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即价值的多样性 ,不同主体对多样价值反映侧重不同 ,形成了价值观的多样性 ,…  相似文献   

8.
“价值”在哲学视域中是指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作为一定客体的属体、功能和发展趋向与主体需要相一致、接近。而在经济学中,价值具有不同于其在哲学意义上的含义。商品价值实质上是经济主体之间互相交换其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活劳动。文章从对价值概念的辨析入手,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9.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的客体。价值观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任何社会大变动时期都会发生价值重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估。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13.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4.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金福尧刁凤鸣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所谓哲学意义的价值,就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简单地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人的价...  相似文献   

16.
价值范畴属于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艺术对主体的特殊意义。我们以前习惯划分的三大块:认识意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认识需要、教育需要、审美需要而作出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认为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是浮于浅层面的“三大块”,而是潜沉于最深处的对于人性的表现,就是说,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人性。真善美的内容必映现着某种人性,否则,这样的艺术就是华而不实、外强…  相似文献   

17.
对转型期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研究高职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适时教育就成为新时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何谓价值观“价值”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所指的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对主体存在的意义。价值就是通常所讲的“有用”、“有益”或“有利”。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20.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