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事救济是我国司法救济的重要方面,也应是我国受教育权利救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受困于传统的公私二分理论,受教育权民事救济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面临着来自学界与司法实务界的挑战与质疑。分析表明,提供民事救济是完善受教育权保护方式、实现受教育权保障法秩序统一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平等主体之间存在受教育权侵权纠纷,而纠纷的解决难以通过教育行政诉讼或诉因寄生的方式实现。使受教育权民事诉讼渠道畅通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也是保障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受教育权保护中的法律程序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和保护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有事前救济,而且也应有事后救济。校内听证制度和完善的申诉制度是保证学生参与权实现、进行校内救济的有效渠道。有限的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内部管理秩序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利保护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教育法庭制度是为保障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之平等受教育权而设立的,在保护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受教育权的保障涉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教育教学专业性事务,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在我国常常引起较大的争论。本文主要分析加拿大教育法庭的性质、受案范围、特点、运作机制等,希望对建立我国学生的受教育权救济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体现了社会正义和人权保障的理念。我国针对残疾人受教育权救济的法律体系和组织机构逐步健全,但仍存在司法救济缺乏法律依据、行政救济缺乏可操作性、其他救济方式发展不完善的问题。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救济的程序和机制,启动宪法救济制度,增强残疾人法律维权意识,以此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状况,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既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民事权利,提出义务教育权的司法救济方式应包括民事救济、刑事救济、行政救济,并且当受教育权在普通诉讼得不到救济时,应该能得到宪法的救济,我国还应完善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既具有自由权属性,排除国家权力之介入,要求尊重受教育者之受教育自由。同时亦具有社会权属性,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建立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法规,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条件。公民受教育权之实现,必须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加强受教育权被侵害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7.
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学生诉高校不当处分案,反映了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现实冲突正在加深。如何实现二利益的平衡,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以两的现实冲突立足,一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惩戒权的内涵和作为大学自治手段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指出学生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在此基础上,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法律制度的实际情况,参照台湾及国外立法经验,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1)必须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使大学惩戒权的行使接受法律的限制。(2)设立畅通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渠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具有法律上的可诉性,司法救济是受教育权最终的保障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途径都还存在一定问题。然而,教育又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引入教育领域的公益诉讼具有立法上、理论上的可行性。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公益诉讼条款的规定,在受案范围、起诉主体、管辖原则、举证责任、诉讼费用、前置程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进行设计,对改变教育法治现状,实现教育法治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不仅涉及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最重要的是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必须建立学生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这不仅是高校管理法治化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然而高校的教育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权,必须为司法审查与高校办学自主权划定界限。借鉴国外重要性理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管理行为属于重要事项,应纳入司法审查;不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管理行为属于非重要事项,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范围,不接受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0.
从近几年高校领域的法律实践来看,许多对学生开除或退学的处理决定显然已经直接剥夺了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件都被法院以不属于受案范围为由而驳回.我国法律在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上,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为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救济制度,并通过法律明确司法审查对于高校管理的合理介入,以充分保障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依法治校进程的加快和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护高校学生正当的学习权利已经引起教育界、法学界高度关注。受教育者的权利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教育者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另一部分是受教育者作为学生应享有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兼有自由权、社会权属性。按传统理论,对于侵犯他人自由权的行为可以诉诸司法救济,但社会权不具有司法可诉性。高校学生学习权的主要内容有学习自主权、学习保障权、学习成果享受权以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它权力。行使这些权力,应遵守:有利于学习的原则;依法维护学生学习的合法权利,就必须理清教育法理。完善法律机制和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法律地位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基于现行教育法律关于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可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归纳概括为民法上的特殊民事主体和行政法上的特殊行政相对人。但当前学生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序性、公正性不足,有必要将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对学生权利进行全面救济,并兼顾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学生身份权是公立高校绝大部分学生的重要权利.为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为了监督公立高校退学权的合法行使,亟待把学生身份权的救济纳入司法领域.从现代公共行政的视角分析,公立高校退学权是一种行政权力,公立高校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公立高校强制剥夺学生身份权行为,亦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因此,司法完全可以介入,为学生身份权的保护提供司法救济.对公立高校强制剥夺学生身份权行为的目的合法性,程序正当性和校规解释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是司法救济学生权益的三种方案.  相似文献   

14.
葛新斌 《教育学报》2005,1(6):23-27
所谓“高校学生身份处分权”,是指高校依据法定事由剥夺学生的法律身份及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管理权力。与旧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2005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高校学生身份处分及其权利救济的制度安排上,体现了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主要不足之处,则在其排除了学生寻求司法救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从大学生权利的类别、侵权的原因和表现、大学生权利的保障与救济等方面总结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应有权利研究,以推动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应重视教师对大学生权利的侵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合法权利的保护及其救济逐渐受到关注,但效果并不理想。当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目前常用的救济途径是申诉,这导致当前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存在不足。因此,应从健全教育申诉制度、完善教育仲裁制度、引入教育听证制度、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确立司法救济制度等方面来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司法救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罪犯应当拥有司法救济权并且不得克减.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保护罪犯基本人权、预防犯罪、制约权力、促进监狱治理法治化等目的.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必须抛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树立基本人权理论,承认刑事执行行为是行政行为,形成权利救济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加州大学是美国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系统,也是较早重视学生权利的美国大学。对于研究生权利的规范以条目的形式散见于总校及分校的各种相关政策文本之中。基于法理学视角,能够透过零散的政策条文,探析美国研究生权利的变迁、渊源、内涵、形式与救济等基本问题。美国研究生权利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涵盖了研究生作为公民、学生和工作者权利等三个方面;研究生权利来源于联邦和州的法律、教育行业协会的规范和学校的传统;研究生权利的本质属性可以从利益、主张、资格、力量和自由等要素加以阐释;研究生权利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权利、原有和补救权利以及实体和程序权利等类型;研究生权利获得的重要标志是相对义务人对权利人履行了义务和权利人对自己权利的实际行使;当研究生权利受到侵害后,有关权利救济的规定能够切实保障其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晋 《高教论坛》2005,(1):135-137
大学生权利的保护是实现教育法治的迫切课题,法治精神和权利至上理念要求学校管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个体权利。大学生权利受侵害的突出表现是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受到侵害,需要通过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途径得到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