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概述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体育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相混淆的现象,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分析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确认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体育教学目标最终应落脚于身体素质类、技术与技能类和体育知识类之上,并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人文性教化与终身体育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的协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体育的多功能特点,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目的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将有助于学校体育的新一轮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质疑,从而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从国家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则进一步看到了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 ,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强化体育的多功能特点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更好地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目的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在教学目标所发现的混淆现象,从分析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确认的主要因素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归属,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究在实施教学过程如何把握和科学、系统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宋晓红  张环  王玉扩 《精武》2012,(32):1-2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向,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诠释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课程价值,提出了学生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取向,强调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职业实用体育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正确设置教学目标,这将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涵、作用、设置原则、方法等模糊不清,导致低效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认识、看法等进行探析。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及作用1.体育教学目标本文将体育教学目标理解为在体育教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编写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体育教材;建立高素质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思维工具,描述了目标、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分析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的变革过程及特征。讨论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尝试性构建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目前状况和中学生、中学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未来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本学科建设需要,也要满足该专业目标市场的需要的结论,同时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思想品德培养而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内涵、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分析目前国内外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举措,可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面向未来构建21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体育教学目标是决定体育教学活动其它所有问题的大前提、大方向。如果目标方向不清楚或搞错了,实际工作将会走弯路,受损失。面向未来,探讨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一方面力求在理论上更加科学、准确和清晰,另一方面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或参考,为适应培养21世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面向未来,如何确立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面向未来,确立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思维,它必须体现时代特征的需  相似文献   

16.
赵伟  郭方印 《中华武术》2020,(4):81-81,17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提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知道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般有三大目标。认知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我们来谈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一目了然了。当然,有的人认为身体机能、知识技能提高、以及动作技术的掌握作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这种是狭义体育教学有效性,广义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锻炼热情、对动作的认知情感以及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及掌握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比率来评价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高等教育总目标的一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提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发展能力、“终生体育”、发展个性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郭志强 《冰雪运动》2006,(1):99-101
教学目标对冬季体育教学起到导向、调控和信息反馈的作用,确定明确的冬季体育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目的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具体化、对教学评价科学化,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冬季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完成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就此,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在教学目标所发现的问题,从分析影响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入手,探讨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目标的归属,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在冬季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和科学安排冬季体育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彭彬 《体育师友》2011,34(1):73-75
通过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高校体育结合必然性的分析,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如下发展趋势: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注重休闲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内容体现休闲体育文化内涵;采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休闲化体育教学过程;强调从休闲的角度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体育课时计划中教学目标的含义为切入点,提出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编写的3个要求,并以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编写要求为标准,对公开发表的30篇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分类繁杂、课时计划教学目标描述不具有可评价性、课时计划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出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的分类采用“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从行为性和非行为性目标角度制定出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的编写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