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研究阳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阳明先生逝世之后,阳明学发生了分化,主要后学流派有江右学派、泰州学派和浙中学派等,其中以江右学派最得王学真传。本期就以江右学派的三个人物为例,来分析其思想及其对王学的实践:《阳明学派佛儒调和论的发展困境》主要通过对邓元锡《论儒释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薛侃(1486—1545),字尚谦。师奉阳明先生,先生以其质虚,赠号中离,世称中离先生。潮州庵埠凤陇人氏。薛侃为潮州王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恪守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相对于其他王门学派并不突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明确提及的是薛侃对王学类禅的辩解:“世疑阳明先生之学类禅者三,曰废书,曰背考亭,曰涉虚。先生一一辩之。”陈荣捷先生为饶宗颐先生著作《薛中离年谱》所作序言也特别谈到薛侃的儒释之辩,可见儒释问题是薛侃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本人认为薛侃对王学的  相似文献   

4.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源于当时儒强佛弱的现实处境。但是,契嵩又基于佛教立场对佛教理论的高妙性、精深性给予了充分阐述,并在"儒化"中保存了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一贯性,体现出佛教理论上的高妙与儒化调整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源于当时儒强佛弱的现实处境。但是,契嵩又基于佛教立场对佛教理论的高妙性、精深性给予了充分阐述,并在"儒化"中保存了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一贯性,体现出佛教理论上的高妙与儒化调整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说话集编撰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儒学要素。通过对作品中的"丁兰木母"这一儒学典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的儒学接受除了通过引用儒家典籍的形式之外,往往还通过沿用与儒学融合后的中国佛教作品中的儒学典故。可以说,中国僧侣在编撰佛书的过程中通过借儒释佛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儒佛融合,在日本通过僧侣的创作实现了儒佛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再次融合。  相似文献   

8.
一苏轼一生深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既与这三家思想密切相关,但又并非是三家思想简单的中和。在苏轼撰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惜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栾城集》卷二二)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对于儒、佛、道诸家思想,苏轼根本不存在把它们互相对立互为设防的意识,他是将各家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是通过《中庸论》来阐发;感悟佛教的实相说,则可参之以孔、老。他不像柳宗元那样运用儒学的标尺对佛理一一衡量来表明自己崇佛的合理性,不像欧阳修那样冷静地审视老庄思想之短长以决定取舍。他首先在观念上抹去了三者界线。他说,“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这种认为儒、佛、道三家思想有“相反而相为用”的论述,使得他解读出的结论是:儒、佛、道思想都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质,尽管各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实都叠合在同一认识轨迹之上,关键问题是接受主体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三家的理论特质。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这也是他...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之创作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一受程朱理学之影响,一受阳明心学之影响。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非对立之学说,其伦理指向是一致的。《型世言》中体现出的也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阳明学说兴起后儒家伦理通俗化的运动,儒家思想在由上层向下层传播时所发生的世俗化转向如蒙书、功过格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宋明儒在利用释、道之论阐发儒学基本道理的同时 ,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上仍然自觉与佛家划清界限。唐君毅先生《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一文从为学之目的、生与灭的关系、心性与天理的关系、天道与圣道几方面对佛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名士与名僧结交,玄理与佛理交融,已成一时风尚。文士试图调和儒佛以护法,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行诸文章,如孙绰《喻道论》、罗含《更生论》,内容虽粗浅,但较前代,仍表现出论体文发展的新倾向。戴逵作《释疑论》,周续之作《难释疑论》,戴逵又作《答周居士难释疑论》,以论难的形式进行辩驳,探讨对报应说的理解,具有较高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印光大师是具有丰厚儒学修养的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站在儒佛平等互视的立场,融合儒佛,将儒佛本体固无二致之要义概括为"明明德,如证菩提",又以"孝"为礼佛之本,并明确提出了"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的看法.印光大师的佛教人生,贯注着浓重儒家精神,诸如劝人在家念佛、重视家庭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等,体现了他以儒家弘道精神弘法利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儒佛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理学家一个共同的心结。在胡寅那里,辟佛更是成了其毕生的志业,他激烈的反佛斥佛思想大多凝结于《崇正辨》一书中。胡寅对佛教的批判往往是通过揭示儒佛的区别来实现的,因而崇儒与反佛的相容与纠缠,成为《崇正辨》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应存、史正刚著《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六部分对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进行了释要:一、写在佛书正、背面的医书;二、写在儒书正、背面的医书:三、写在道书正、背面的医书;四、佛书中本身所包含的医学内容;五、道教所利用的医书;六、佛、道所共用的医书——《备急单验药方》。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8.
桐城理学家方潜游走于儒释道之间,先后撰《心述》《性述》以阐明“心性之辨”。方氏对心性问题的再讨论,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受到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环境影响。尽管他对心性关系问题的思考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但也深刻反映了晚清儒学内部诸多矛盾与缺陷,折射出其时的学术发展态势。方潜的哲学思路还渗透于其诗歌创作中,诗作除酬唱互答、寄托感怀外,亦常涉逃禅语,与其心性、儒释之辨多相关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高攀龙是明末清初王学修正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批驳、修正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反对空谈“良知”,主张“学必由格物而入”;驳斥“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反对轻视修养功夫的倾向,主张“悟”、“修”并重;批驳“三教合一”论,严辨儒、佛之异。高攀龙试图通过以上措施,重建儒家的道德精神。不过,他对王学的批驳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20.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