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纪栋妮 《青年记者》2009,(16):106-107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德里亚是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话语。①鲍德里亚立足于批判的视角,对以电子媒体为技术特征的媒体社会和相关的消费社会提出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本文通过对其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的扼要分析,对鲍德里亚激进理论所蕴涵的虚无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思考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对传媒多元化、民主化、服务公众等重大课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4.
曾全声 《大观周刊》2011,(33):128-128
本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理论背繁,及其主要思想,重点阐述消费的符号层面的含义,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符号统治。  相似文献   

5.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2):23-26
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主要武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批判后现代社会的一些观点或许能对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之势进行解读。从这位西方批判学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电视节目"纯娱乐化"、"泛娱乐化"的背后有着对后现代媒介更深层的批判意义,本文从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传媒的几个主要观点入手深层次解析娱乐现象,从媒介现象剖析媒介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本性的异化与影响,并另辟蹊径寻求解法。  相似文献   

7.
杨虹 《新闻世界》2013,(2):91-92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理论影响着世界文化理论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①后期,鲍德里亚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世界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尤其,他特别重视消费和符号的紧密联系。②研究鲍德里亚符号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和理论指导性。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对笔者工作当地矿区职工消费现状进行剖析,呈现出现代矿区职工消费的社会图景,从而引导矿区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8.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颖  胡小纯 《新闻世界》2012,(8):150-151
在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中,广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广告为商品建立符号意义,它弱化甚至可以说掩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凸显其交换价值。它用一种同义反复的方法鼓舞着需求的膨胀,通过大众媒介使得消费主义盛行。本文对鲍德里亚广告观做一个总体的述评,试以更全面的态度看待广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对物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上,而更追求对物以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的消费。符号消费的行为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变异”的产品。本文以抗战“雷剧”为例,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内容,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知识来对这种“变异”产品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分析对后现代社会媒介的三种研究路径,从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丹尼尔·贝尔以及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的不同学科思想出发探寻西方学界对后现代社会中媒介分析的足迹,以揭示大众媒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时尚为主要研究视角探索鲍德里亚的思想。作者发现在其总体思想经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的同时,他对时尚功能的看法也发生了从指意到自指的转变。在具体分析了鲍德里亚时尚是仿真仙境的观点之后,文章认为这一观念对现实批判具有启发性意义。同时,作者对其真实和意义终结的断言提出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St.Louis,Mo.:Telos Press,1981.鲍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在鲍德里亚的前期思想建构中,象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象征交换体现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怎样理解象征交换呢?鲍德里亚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生产之镜》中,他只是将象征交换与符号政治经济学对应起来,认为只有象征交换才能真正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统治,他甚至认为马克思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无法在象征交换的层面上进行生产。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也没有对此进行一种专门性的界说,但在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我们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事物能指与所指关系链的断裂,揭示了消费需求无限性的本质。研究发现,符号与物的转换表现为“升维”和“降维”的过程,而伴随事物符号化的是不断替换的意义;意义的替换总处于“稳定”与“变动”的间歇区间,消费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不失时机地在符号消费中寻求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不过,这种关系建构出的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归属与认同,其中映射出的身份焦虑现象值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王志永 《新闻界》2007,(2):24-25,13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也是最富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从技术主义的观点出发进行了对新的交往、信息和媒介技术的研究,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构筑了一个新的认识现代媒体世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程华 《新闻知识》2008,(5):74-76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把上世纪60年代后的物品丰盛的西方社会称为"消费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1],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物质使用功能,而是物品作为符号所蕴涵的意义,符号取代物品本身成为消费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肖丽 《大观周刊》2013,(11):389-389
牡丹花与洛阳有着浓厚的缘分,是作为洛阳的符号而存在的。本文试图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指导,分析牡丹花的符号意义,并试图分析作为一个符号消费的洛阳牡丹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吴欣然 《新闻世界》2009,(7):133-134
符号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物质消费,符号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符号也不再完全依附于实物,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并且日渐强势,符号的生命力也愈发体现出来。本文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符号消费社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鲍德里亚有关符号消费理论分析符号及其生命力日渐旺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电子红包自2014产生以来,显示出强大的消费价值、营销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对当下的电子红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能够解读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在其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子红包迅速走进公众视野,运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解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红包的内容生产和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最后从电子红包的场景营销、关系营销、内容营销解读电子红包的生产、传播、消费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