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兴明 《贵州教育》2009,(24):42-4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在国家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学校的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已经有了有了远程教育设备、实验室(包括仪器保管室和准备室)、图书室等,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理科教学见长,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项目。面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传统的科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为指向,改革课堂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重点开发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形成有学校科学教育特色的课程框架,并提出以“普通高中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为学校办学的主导课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中对探究性学习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 ,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 ,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 ,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因此 ,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一、科学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 ,通过…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教师如何有效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某小学五年级《地球内部有什么》课程教学观摩,就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反思,以期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基础学科启蒙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进行创新设计,在探索中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可通过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升级活动评价、拓展活动空间等策略,实现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6.
浅析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对科学课程的片面理解遮蔽了科学教育的丰富内涵,造成了科学教育目标的流失,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致使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实现受阻。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中的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的,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应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熟悉,更不可缺少学生对于科学探索过程的体验和对科学事业、科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好小学科学课,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9.
科技教育的重点是在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善观察、勤思考、肯实践、愿创新的良好品质。小学科学课程正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与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我们把小学科学教学和科技教育有效融合,起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唐明爱  蔡燕婷 《科学课》2008,(12):10-11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定位为旨在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养成教育趋向相互交汇与融合的背景下,这里的科学素养已不仅仅是包涵科学概念与技能、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行为方式等要素,还隐含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一种和谐,包括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科学的人文特性与小学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并在科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充分显现小学科学课程的人文资源,如何真正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才能让儿童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科学教育,从而让儿童对科学有真正的理解,真正实现科学课程作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启蒙性教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为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视不够,方法也不得力,原因是高师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科学方法、科学哲学类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承担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重任的科学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是毋庸置疑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曾对一个地区的61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科学素养是其中内容之一,结果显示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一定的缺失和差异性,科学素养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师不断加大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小学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初级阶段,是形成良好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应该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赋予小学科学课程的新内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情感体现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要进行大胆的课程创新与实践,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史春燕 《考试周刊》2012,(31):175-175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另一层含义则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中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03年,柯城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使用《科学》新教材进行教学,如今,在第一批新课程培养下的小学生已升人初中之际,我们希望能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学现存的衔接问题作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课程理念去实施科学教学,不断探讨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以问卷调查为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师生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认识,了解师生对我国现行物理课程及科学教育的评价;并对我国科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美国为例,认为科学的本质已经成为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科学本质特性的基本共识,为科学本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即为科学本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有效的途经,可以在学校科学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这说明科学本质教育具有可行性;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之一,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或培养目标之一,这进一步说明了科学本质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