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备耕地土壤生态脆弱,秸秆还田具有维护土壤功能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的概念,并综合考虑粮食安全、作物单产、种植结构和草谷比,运用情景分析法评价了后备耕地可能源化秸秆的生态总量。研究发现:(1)受耕地后备资源影响,秸秆理论量较小。在高、中、低单产情景下,2050年理论秸秆总量分别为2658.69、1772.46和886.23万吨;(2)考虑土壤功能和粮食安全,高发展情景下2050年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总量能够达到2066.40万吨,低情景仅10.70万吨;其中,新疆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总量较大;(3)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和区域作物单产,对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总量影响较大;可构建农业生物质能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后备耕地农业生物质能生态潜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众人的关住,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养殖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是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结合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治理措施,如制定地方性法规、作好面源污染监测和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发展循环型农业等,提出了保护与治理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威胁水生态健康和水环境安全。文章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总结了当前主流的防控技术与策略,重点阐述了从全局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减量(Reduce)—过程阻断(Retain)—养分再利用(Reuse)—生态修复(Restore)"策略(简称"4R策略")。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基础研究、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促进区域联控,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物化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加大工业废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的治理力度,点源污染对水环境质量恶化的贡献比例将逐渐变小。面源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污染物将会逐渐成为影响水环境和水生态主要因素。欧美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但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不仅与当地降雨、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现有的塘坝和沟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适当地调整相关政策并辅以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构建投资少生态环境效益高的面源污染生态防控技术体系是解决中国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因素分析中存在"少数据"和双向作用机制的问题,采用灰色扩维识别模型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驱动因素识别方法。首先,阐述经济发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方式;然后,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测量指标——总氮排放量(TN),以及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建立基于灰色扩维识别的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子序列与系统行为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因素,为深入分析、有效治理和评价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非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未受重金属明显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是否存在重金属的富集现象,从浙北平原采集了23个农业土壤样品,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OM)含量及土壤和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Cu、Pb、Zn、Cd)的分布。结果表明,虽然供试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这些土壤中POM对重金属均呈显著的富集作用,Cu、Pb、Zn、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4~13.5、4.7~10.3、3.8~10.4和3.8~12.3,并随POM粒径减小而增加。富集系数一般是砂质土壤高于壤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对POM的重金属富集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中量有机质土壤>低量有机质土壤>高量有机质土壤。分析认为非污染土壤中POM对重金属的富集机理主要是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践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念,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农户的方式,对钦州市所辖部分区域共5个乡镇农户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结果显示:所调查农户均在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农膜使用较少,且用后基本都得到妥善处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经济作物(甘蔗)化肥施用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使用类型和用量各农户差异较大,用量较难统计,粮食作物(水稻)单位面积液体农药使用量超出科学建议用量;2017-2019年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污染风险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飞  董锁成  李宇  黄永斌 《资源科学》2014,36(4):801-808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排放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本研究从环境压力水平、环境压力强度方面选取11项农业污染风险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东部沿海地区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的风险,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农业污染风险区。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污染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都市区、河北省南部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北部及沿海地区、上海都市区、闽南地区、广东省西部地区及海南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农业污染风险尤为严峻。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因地制宜的农业环境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面源污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 0%-6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将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质量退化和一系列的农产品安全隐患问题,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据调查,滇池总氮、总磷负荷的4 6%-53%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全国每年生产硝酸盐、亚硝酸盐超标的污染蔬菜已达60万吨左右,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屡见不鲜,直接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9月通过定点监测观音阁水库上游入库河流中氮、磷的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9月份是出现暴雨的主要时期,因此也是预防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主要时期。(2)林地和鸡场是河流系统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河流系统自身具有层层截留的作用,减缓氮素的进一步迁移。(3)7-8月是磷流失的主要时期,强降雨是颗粒态磷流失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统计数据以及排污系数法对澄碧河水库流域范围内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畜禽水产养殖、旅游污染负荷进行全面估算,确定流域的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澄碧河水库流域范围内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生活污染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源,2015年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入库量分别为:5314.32t、177.13t、386.48t和35.52t。  相似文献   

12.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所引起,一是工业废物,主要是废水和废渣;二是使用化肥和农药所引起的副作用。其中工业废物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监测项目是对土壤、作物有害的重金属如镉、汞、铬,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如砷、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及残留的有机农药等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保护性农业? 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ture),是指以最小的对土壤的结构、成分和天然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实现土壤的最小侵蚀与退化和最小的水污染而采取的土壤管理实践。其中,直播法和最小翻耕体制是保护性农业的两个最基本的土壤管理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每个农季收获后,不要将作物残留物(如秸秆、黄苗、根茎)回收贮存、烧毁或将生物质翻耕埋起来,而是将其作为土壤覆盖物留在原地。在下一农季开始时,完全不用耕地,将种子直接播入土壤。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南昌段水质污染特征为富营养化有机污染。土壤呈重金属铬、镉、汞污染趋势。来源为入湖的赣江和抚河及沿湖周围的农业面源、城市生活污水、工业企业排入的生产废水和相关湖泊畜禽养殖废水。笔者提出了不同污染形式的控制措施,并就水污染损失货币化成本测算提出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海城地区生活污水、畜禽粪尿污染、精养鱼塘污染、化肥污染等几种主要污染源产生的CODcr、TP、TN和BOD5等,进行污染负荷量估算,计算各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指数"等指标,确定了各区域的面源污染负荷和污染发生几率。充分了解了海城市各区域面源污染的情况及特点,对于制定控制海城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管理策略、工程技术措施、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从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层面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山东省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等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通过在广西天等县利用治酸型土壤调理剂对水稻施用的对比试验,水稻的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前平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10%;小麦-玉米两熟制的50%-60%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10%,果树增产约20%。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其比例分别为:60:25:10:3:2。  相似文献   

20.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逐步成为流域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人工湿地技术、生态补偿机制和发展有机农业措施控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减轻水体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