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对民主型公民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弥漫于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如果再用依附型的臣民化来作为中国建设的化模式,那终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化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化。展望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化主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当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有:由农业型民主文化向混合型民主文化转型;由臣民型公民文化向民主型公民文化转型;由价值侧重型民主文化向价值调适型民主文化转型;由人治型民主文化向德治和法治共治型民主文化转型;由多维非开放型民主文化向开放型民主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普遍不高,作为民主政治文化主要特质的参政意识的缺失或不足是影响民众张扬公民精神的重要因素。而内化于民众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臣民意识、家长制、官本位,这三位一体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传统是制约参政意识和公民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公民文化的培育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瓦解这些专制遗毒,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不只是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由于受封建臣民思想的羁绊、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欠缺、公民参与平台的不足和权益保障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无法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难以成为既具有自由、独立人格,又具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诠释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构建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途径,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政治民主化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及尊卑有序的臣民文化,既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又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08,(3):1-1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取向是义务本位的,与之相应,传统中国人也就更多地被定位在没有权利意识和权利地位的私民与臣民形象上。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随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与振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人之形象必须完成一次根本的转变:由传统的私民、臣民形象转向现代的公民形象。  相似文献   

11.
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刑法的力量源泉之一。犯罪是社会反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严重冲突的表现;刑罚是社会主流文化限制和取缔反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当代中国,犯罪是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文化、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文化、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严重冲突的表现;刑罚是社会主义文化限制和取缔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文化、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刑法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公民文化是成熟的政治文化。美国公民文化比较成熟,其形成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结合的产物。我国的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的精髓与缺失。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比较自己同美国等公民文化较成熟国家的差距,从而汲取有益于中国特色公民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关于"公民"观念的进步。辛亥革命推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臣民"的概念由此退出民国法律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教育家开出了一剂良药——公民教育,这显然属于社会教育的高端走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必要条件,这已经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检验。但是在中国,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国民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本文从我国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谈起,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我国的公民学,要目标明确地按照步骤和阶段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西方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文化比较强调“分”、法理及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东方历史背景下的和谐文化更倾向于强调“合”、情理及对政治的普遍冷漠。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面貌,也加剧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外来优势文明冲击以及这种优势以现代经济为先导和底蕴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传统文化体系,无疑会引发民族危机。因此,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份精神财富中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奠基性工程。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或母文化。传统文化主要形成、繁荣、成熟于封建社会,同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农业文化、封建文化,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形成,是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相互并存、相互冲突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臣民·新民·公民--浅论现代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教育培养的中国人基本上是以"臣民"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儒家传统中的"成人"、"贤人",还是近现代的"新人"、"立人"基本上是招牌虽异,货色照旧.尤为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式的"市民"应运而生,这些"市民"既承继着封建臣民的弱点,又沾染了拜金、利己、享乐、纵欲等资本主义市民的习气.因此,本文认为在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中,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而公民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中,“天地-父母”被视为人的本源,且构成了人的身心,具有文化原型意义。这种自然与血缘的互渗和纠缠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同时,泛化的“子道”在古代伦理政治中直接转换为“子民”(或臣民)政治文化。中国历史虽多经鼎革,但子道与子民精神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