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从广告信息处理、广告态度、品牌态度、产品评价、购买意愿几个层面分析了双面广告信息的说服效果;从传播者特征、受众特征、负面信息特征、产品及品牌特征等角度梳理了影响双面信息说服效果的诸多因素;从抗拒理论、归因理论、最佳唤醒理论、同化对比理论归纳了双面信息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2.
关注网评、广告等网络信息,网评信源可信度和网下品牌经验对于消费态度和意愿的交互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手段发现,网络商业信息对于消费态度和意愿有着显著影响,信源可信度与网络信息互动时会产生交互影响,而网下经验有力约束网上信息和信源可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作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是信息汇集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而近年来学习类App在朋友圈中掀起一番"打卡"热潮,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朋友圈内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是一种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特殊广告形式,本文以UTAUT模型为基础,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朋友圈中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接受度不高。认知程度、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响、广告表现、广告重复可正向影响行为意愿;便利条件、行为意愿可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2):76-83
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中国已经进入感性消费阶段,逐渐呈现出消费感性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认知神经实验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考察了情绪的维度理论框架下情绪效价、情绪唤醒水平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正向影响其广告观看时间,但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与其广告观看时间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与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无关;第三,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正向影响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本研究的发现为感性消费时代情绪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以信息采纳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对移动UGC社区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UGC信息采纳在遵循当前的信息采纳意愿理论方面是否存在特异性。[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网络问卷对移动UGC社区用户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及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论/发现]在移动UGC社区中,健康信息采纳的一般过程受到用户行为态度的影响;用户的声誉赋予行为直接影响后续用户的健康信息采纳意愿;感知知识共识能为移动UGC社区用户对健康信息的价值判断提供帮助。[创新/价值]丰富了当前有关移动UGC社区和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证实了行为态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析了声誉特征和感知知识共识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实效,笔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框架,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意愿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上述因素加以讨论,旨在为改善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意愿和行为提供方向与思路。首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单因素方差法对部分在陕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检验与处理分析,结果显示:知觉行为控制对学习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意愿对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学习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行为态度与学习意愿不存在显著关系。其次,验证了女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意愿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上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学习意愿和学习行为显著高于大二学生。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列举了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做法。  相似文献   

7.
全贞花  刘婵 《东南传播》2020,(1):137-14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信息流广告随之应运而生。因此,选择TAM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受众对信息流广告的认知和使用动机,进一步分析信息流广告的认知和使用动机对广告效果的影响,最后构建信息流广告用户使用意愿模型。研究发现,信息流广告的认知因素包括信息性、趣味性、厌烦,其中,信息性和趣味性对广告态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厌烦对广告态度产生了负向影响;使用动机中"便利互动性"和"娱乐性"对广告态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用户使用意愿模型建构,其中4个因素对广告态度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娱乐性>便利互动性>趣味性>厌烦。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结合信任与隐私计算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站用户个人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以新浪微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均是个人信息披露态度的强预测因子,进而影响披露意愿,对社交网站的信任和成员的信任对披露意愿的作用机制不同,且隐私观负向调节披露态度与意愿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模型和数据分析进行讨论,为促进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研究大学生网络表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在模型上得到了验证。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表达的态度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网民较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感知周围人群经常进行网络表达,其未来网络表达意愿越强烈;大学生对自己表达能力非常自信,且这种自信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意愿有显著性的正面影响。而本文引入的外在控制变量:政府对网络表达的控制,对网民未来网络表达意愿存在负向作用,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鞠新树 《记者摇篮》2009,(12):52-52
说服自己是指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在强制作用受到削弱的民主社会里,说服对于态度的改变是最好的手段。广告正是通过说服来影响人们态度的改变。当广告信息充斥社会的时候,广告对社会就会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进而成为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广告的价值取向与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中广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意的、改变人们态度乃至支配人们行为的有效工具。广告在引导大众消费的同时,广告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也在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吴满意在《广告文化》一书中指出,广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19):9-16
本研究参照叙事程度测量、情感共鸣、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测量模型与指标体系设计实验与问卷调查并获得数据,将叙事广告效果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检验叙事广告的情感共鸣效果。基于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广告叙事程度、感情认知、感情移入、广告态度、品牌态度这一影响链条的关系路径。其中,广告叙事程度对感情认知呈现高度影响,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呈现中度影响。情感共鸣是影响受众广告评价的因素之一,受众对广告的叙事程度进行判断后,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广告将品牌信息融入故事情节,提高了广告的吸引力,然而在品牌态度改变方面其影响力却有限。文章通过分析广告前后被试者品牌态度的变化,研究了在不同广告识别水平、信息相关度和广告态度条件下,被试者品牌态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被试者广告识别水平的高低对品牌态度无影响;在信息相关度低以及被试者持负面广告态度时,广告前后品牌态度无显著变化;在高信息相关和正面广告态度情况下,被试者的前后品牌态度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嵩  汤亚男  陈昊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4):109-118
[目的/意义] 通过社交媒介进行信息转发已成为慈善信息扩散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筹款范围和提高筹款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旨在探讨影响慈善信息转发行为的关键前因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说服传播理论,从信息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内容4个层面厘清影响公众转发态度的前因要素;引入双重态度理论,揭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转发行为的作用差异。通过SC-IAT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显态度通过作用于转发意愿进而影响转发行为,内隐态度可以直接对转发行为进行预测;外显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联结强度、来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内隐态度仅由来源可信度塑造。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6):60-67
个体运动行为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是否会产生促进作用是健康传播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议题,特别是传播活动对于真实健康行为的影响及其效果,成为健康传播研究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方向。"微信运动"恰好是个体运动数据化与社交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探究人们对微信运动使用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运动意愿与实际行走步数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个体运动意愿是否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实际行走步数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程度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其运动意愿越强烈,每天实际行走的步数越多;并且,意愿在运动行为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体运动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影响的积极作用,并为如何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提供了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6.
感情是人类特有的心理体验,有着其他手段所没有的力量.求得情感上的满足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消费者消费和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广告常根据商品对人们不同情感的种种不同的满足,利用人们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进行广告诉求.积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进取的态度和心理体验,如美感、热爱感、幸福感、道德感、荣誉感、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等情感体验.利用积极情感的广告就是利用人们对美和荣誉等的积极追求、对爱和幸福的热情呼唤,唤起消费者心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消费者对广告商品和劳务产生良好印象的消极因素,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积极的影响.消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态度和不利的心理体验,如怀疑、愤怒、不满、恐惧等情感体验.消极情感在广告中的运用,就是利用消极情感来引起消费者对死亡、病痛、安全感和生活现状等的否定态度,以唤起消费者购买和享有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消除消极情感的  相似文献   

17.
移动商务环境下O2O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意义]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O2O模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大背景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移动商务环境下O2O模式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概念模型以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在新领域的应用,为移动商务环境下开展O2O应用起到指导及推进作用,使信息生产、传播及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基本数据,利用SPSS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所构建的模型.[结果/结论]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用户信息行为意向受信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用户信息行为态度受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人际间影响和外界影响对主观规范起正向影响作用;自我效能和外部资源对知觉行为控制起正向影响作用.通过构建有关用户信息行为意向、用户信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4个回归方程,量化分析得出各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7):90-102
[目的/意义] 基于个体信息行为发生动力理论,深入研究受害人诈骗信息接受意愿及其诈骗信息分享行为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对于做好电信诈骗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逻辑框架,从受害人动机因素、机会因素、能力因素三方面建构影响受害人欺诈信息接受意愿及其对欺诈信息分享行为的理论模型,借助IBM-SPSS23.0和AMOS23.0统计软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对1 398个受害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和数据处理。 [结果/结论] 性别和婚姻状况对于受害人接受欺诈信息意愿存在显著影响;虚假信息"权威性"、对欺诈人员的信任度以及自身贪利心理等动机因素是受害人产生欺诈信息接受意愿的重要驱动力;受害人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安全识别能力对其欺诈信息接受意愿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显著影响,且两者均对欺诈信息接受意愿与其欺诈信息分享行为之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受害人智能手机依赖程度、个体时间成本均对欺诈信息接受意愿与其欺诈信息分享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打击电信诈骗要多措并举,加强针对虚假信息、名人代言与各类媒体的监管,增强受害人网络安全识别能力,防范智能手机网络金融非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