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之说,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最终解脱.因此,儒佛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关切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中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可以说,古代儒者展现的儒佛纠结关系,在一定意义上颇似于中国古代家庭的“妻妾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是入世的,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完成理想抱负来实现生命价值.道家文化是避世的,主张"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生命之价值就是"道"和"自然"的价值.佛家文化从出世中寻求入世的价值,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它轮回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是对儒道生命价值学说的交融和超越.五四运动的文化洗礼造成了传统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后现代化时代构建的生命价值观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野草》里的“过客”意象和柳诗中的“渔翁”意象的特征和意义,指出前者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后者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还从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受佛文化影响等方面对两类意象进行了比较。“过客”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一是殉道精神,一是思辩哲学。“渔翁”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主要是把山水审美与宗教感悟结合了起表,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相似文献   

5.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一直存在,却一直苦于没有解决之道.加里·斯奈德远游东方十余载,经过长期的文化之旅,领悟到人类应该重新思考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定居.这一理念的产生与佛禅文化密切相关.其“万物皆有佛性”等理念与加里·斯奈德“深层生态”思想深为契合.  相似文献   

7.
对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状况,学界看法颇为分歧。此一阶段,儒道释三者鼎立,互相斗争又互相交融,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当中。儒学在这一阶段虽处境困难,却没有停息,主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发展,并且通过对儒释相关内容的摄取,而最终为宋明理学的辉煌时期得到来奠定了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若干辨证关系,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阶级性与普世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土文化"与"洋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与"外围"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呈现了从相互分隔到有限联系、再到主动适应、超前引领的阶段性历史演变过程.美国社会的“实用主义”价值传统以及美国高校学科专业注重联系本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产业需求调整自身结构的产生、成长路径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实施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注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属于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离不开教学文化的滋养.从文化心理学来考察,教学文化具有心理品格,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师生的心理差异上.教学文化主体的心理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和谐包容的教学文化环境的心理需要;对健全人格和自我价值彰显的心理需要;对探究兴趣和成就动机满足的心理需要.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和特殊的代际文化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哲学思想对先秦及其后世儒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天人关系、力命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等四个依次递进的向度,就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明外用的逻辑进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爱作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其本质是通过把在伦理关系上相统一而又分离的事物重新整合起来,以化解各种伦理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爱的本质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即通过爱自身的整合力量能够激励道德主体扬弃身与心、个体与伦理实体以及天人之间的分离,从而实现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构成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人——人关系层面(人际关系)与教师——学生关系层面(角色际关系)。前者是最基本的层面,后者基于前者而构筑。现代教育恰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秩序,但却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它同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调整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制度的层面上来把握。“和谐制度”指制度的构成、功能、机制,包括制度背后所反映的价值、文化、规范、组织等因素配置上的合理与融洽。和谐制度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整体方法论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可以调整和制约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制度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使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重要性。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给予人类的现实启示在于: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结构的内在关系,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8.
和谐心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微观基础,和谐心理创设彼此包容的人与人的关系,促成共生共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催生充满活力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劳资关系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会影响劳资关系的类型;另一方面,劳资关系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劳资关系的改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劳动关系不仅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中法建交的首创精神、中法建交后形成的国际客观局势以及中法建交的示范效应等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