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系统类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方法,基于课程产出导向,进行课程反向设计,阐述了重构教学大纲关键点,使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分析了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课程持续改进等环节。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形似"转向"神似"的关键就是从"222"(2个产出、2个关系和2个机制)向"333"(3个产出、3个关系和3个机制)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成果导向教育进课堂,这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3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3个关系(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和3个机制(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情况评价与改进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与改进机制和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解释了何已"形似"、何未"神似"和何以"神似"。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传统培养体系以课程体系为主,忽略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而"产出导向"培养体系要求强调用户需求,培养体系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基于"产出导向"的理念,分析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提出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CDIO教学模式,以毕业设计要求达成度为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规范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为建筑学专业认证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作为核心,制定和专业认证理念相统一的人才培育方案与教学大纲,将产出导向作为依托,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革新教学形式,以期提高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成为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项目式学习体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理念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学改革,主要在四个方面做了实践探索:根据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设计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创建条件,保障项目实施;实施表现性评价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于2017年10月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毕业要求是专业向师范生做出的学习发展承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结合专业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原文中的七个关键词进行浅析,为后续专业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及指标的准确分解奠定理论基础,使专业认证工作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与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文章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毕业要求的分解入手,阐述如何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机制。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相似文献   

8.
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面向产出的课程实施与质量评价机制是落实“产出导向”理念的基础要求。通过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聚焦课程目标达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确保各环节数据可以有效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和支撑毕业要求,并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轮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探讨了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实习的组织及指导问题。构建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关系,提出了如何规范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并以及持续改进,并给出相关例子。  相似文献   

10.
成果导向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之一已经深入人心。本文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分析了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即以学习产出为导向驱动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与系统;对比传统教学模式阐述了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施意义,包括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与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的要求,包括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实施该模式的各个环节、加强课堂教学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创建科学的"达成度评价与反馈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环节的持续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天津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通过改进现有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完善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提出了"五评价,三反馈,四改进"的具有反馈机制的闭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法。以本专业2016届与2017届学生为例,计算毕业要求综合达成度情况,结果体现了专业持续改进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尚无成熟和标准的方法。且随着认证工作的深入,各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原有的达成度评估方法已不能适应认证标准(2018版)的新要求。为此,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新要求下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要求的认知机制,梳理其认知渠道。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能力形成过程评价和能力达成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培养环节中的“短板”,提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意见。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因其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是认证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影响。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文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详细分析了当前毕业设计开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本科专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是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文章采用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课程成绩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评、专任教师评价四个维度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其课程设计首先应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再根据学前教育岗位流程设计学习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和划分学习单元,并根据学习单元特点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持续的改革,从最初的入职教师能力框架到首次建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再到大体形成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制度,并经过多次修订于2010年颁发了完整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从而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认证机制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最新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以其更加明确具体的标准结构和内容、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和持续性的评价方式、从以过程为导向转为以结果为导向的认证要求,体现了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更加开放灵活的发展理念,反映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和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改革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要求发现了变化,为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要求的毕业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都需要做相应调整以满足达成度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对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检验。在分析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要求及现阶段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提升选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满足专业认证达成度要求的原则,提出改进毕业设计的方案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主体,提出“五位一体”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从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和优化实验内容、建立教学资源库、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5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据教学反馈形成双闭环教学模式,建立基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考核机制。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解决控制系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教学实际问题,分析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信息安全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重构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认证视域下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核心理念为指导,全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0.
A survey of engineering educators in the US was conducted to ascertain actual practice regarding the delivery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the curriculum. The survey focused only on project experiences carrying significant academic credit that are free-standing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that is, they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or part of a course. Inquiries covered: the degree to which such activities meet requirements for graduation, accreditation and/or professional licensure; the extent of involvement of off-campus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duct of the project, and in its support and its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the size and make-up of student teams in such activities, and the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used for team effort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faculty members act as advisors or teacher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what is meant generally by the project mode of instruc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describes the breadth of pedagogy in the current delivery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represented by the survey responses, and by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literature discussing project education.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ideas on how engineering project education is being presented in various nations. Current trends in US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at affect project education are also highlighted for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