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悟新课程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然而 ,转变教育观念并不是一句空话 ,它应该体现在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我市实施课程改革近一年来的实践中发现 ,在生物学教学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那么课堂提问在体现课程理念方面应发挥哪些作用呢 ?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1 课堂提问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可以发挥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背景下,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一个关键词,两条主线,四大基本规律”等重点内容,实施“三级课堂”教学,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知识程式,注重考核的“实践”取向,以提升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是在活动中实现发展的。那么,新课程的主题活动如何实施呢?一、主题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恰切扣住活动目的是活动实施的灵魂所在。大凡引出和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学生从中究竟要激发哪种情感,生成和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要恰切把握。如果活动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目的,活动就要进入误区。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苏…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的。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并不是很重要的,以至于一直影响至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并且提出了“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等观点。一批一线教师开始实践、探索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或称之为“儿童语文”,或说“服务型课堂”.或言“走向儿童需要的教学”..因此我们先后组织了“儿童语文课程”“服务型课堂”“怎样了解儿童的需要”等多个沙龙,以深入探讨走向儿童为本的教学与课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瑞吉欧教育中的儿童观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因为瑞吉欧人有着“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才能做到尊重儿童、重视儿童潜能、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开发出项目活动的教学方案,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适合儿童身心成长的教育环境。我们学习瑞吉欧,不仅仅是要学习其课程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瑞吉欧教育精髓,使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瑞吉欧教育。  相似文献   

7.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8.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本次展示课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适合儿童!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小手如林,积极踊跃,这不仅是泡桐树小学长期教育的成果,也是22位老师课堂关照儿童的体现.课堂上“童言无忌”,甚至可以对老师的课堂说“不”. 尊重儿童,敬畏儿童,在这次活动中集中体现在解决“写什么”的处理上——话题从哪里来,材料从哪里来.无论是设计活动,还是通过视频、绘本和看图作文,都尊重了儿童的“游戏”精神,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怎样的"活动"是合理的、恰当的?哪些活动是真正有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应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婕 《福建教育》2022,(25):27-29
<正>我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我们不断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希望能够让课程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在初步建构生活化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儿童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在听,可听到的是来自儿童内心的声音吗?”“我们在讨论,可话题是儿童生活真正需要的吗?”“我们课程实施途径有多种,可真正支持儿童更好地生活了吗?”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生活化课程就像一张开放的、未定型的、变化的网。  相似文献   

12.
从“经验论”课程本质观出发,儿童中心主义认为课程是儿童自己亲身体验后获得的结果,因此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而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组织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决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尺度。如此,就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即课程必须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原则。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应适合于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尊重儿童为主线,围绕教育情怀、道德修养、师德陶冶等思政元素展开课程模式改革,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蒙台梭利思想内涵与教具操作”这两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挖掘其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实现思想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首次出台,劳动教育有了自己的专属课程和法定必修课。劳动课程有什么价值意义、包含哪些教育内容、应该如何正确实施、如何把握好“一课”和“一育”的关系,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劳动课标,领会国家政策精神,在新课标引领下创新地方劳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也需要“减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减负”。我们需要考虑对儿童来说“负担”是什么.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负担是要“减” 的?我们不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没有了 家庭作业”、“老师不再占用时间给孩子 补课”就是减负了,我们不应当把接受 教育变成没完没了、无边无际、表面热 闹而实际空虚的玩乐。教育应当促进发 展。而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不同阶 段的儿童,“减负”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首先,教育应当使儿童发展,也应 当使儿童欢乐。儿童对学习是有一种渴 望的。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对 世界有太多…  相似文献   

17.
“医教结合”作为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热门词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从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医学、教育与残疾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医教结合”是否适合作为一项政策正式提出?是否适合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医学与教育,谁是手段,谁是目的?哪些学科对特殊教育有影响?这些问题是我们在面对“医教结合”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理性面对“医教结合”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赵媛媛 《广西教育》2023,(13):62-66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国家发展目标,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的过程中启动学校“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围绕“智趣乐园”“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生命教育”“生涯启蒙”六大主题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以其中的“生涯启蒙”主题课程为例,探讨“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整体构建按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悦动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实施;安排趣味团辅活动,拓展分学段或全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