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另一种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同维度出发,认为学生既是客体,更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正在日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遇到了一些具体情况,又会回到教师为主体上来。譬如说,有的学校让学生对教师评分,有些教师有意见,怕乱了教学关系;也有的人认为若把学生抬高到主体地位,教学实践就出现双主体。害怕搞乱教学关系,实质上是怕主客颠倒。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后一种双主体论者,则是把教与学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关于双主体的问题,首先因为它是基于教与学分开来看所得出的结果,其基础的本身就不能符合教与学之间的客观依存关系。教与学的客观依存关系,清初王夫之讲得很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教学的动机、维持和导向来说,教师是主体。从教学内在的感知、理解、记忆与运用来说,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双主体现象,与之相伴随则是双客体的显现;从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态度及行为态度上的认知、认可到接受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从教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华玉和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已历时久远,但到目前仍无统一认识。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二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三是教师、学生同是主体;四是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五是教师...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双体是指教师与学生。由教学过程产生的对应关系即主体与客体关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客体。由于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学生参与教师的教育影响活动,从而达到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培养发展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劳动者——因而认真分析师生双体对应关系,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7.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与课堂表达艺术陈亚立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上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教学范围内,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  相似文献   

8.
(一)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实践课题。为了克服“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弊端,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矫忽视学生主体性之“枉”,是有必要的。但对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的理论阐释,则应力求全面、准确。常见的提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或更简要地概括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以为,这些提法是不够准确、值得商榷的。有必要对主体、客体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有关教学主体性的确定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期间许多学者提出多种教学主客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均为主体。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既确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确认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其教与学的自主性,使  相似文献   

10.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应从教学过程的特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有教师在起作用,是三体问题,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一、对话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讲授者教师是主体,听讲者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授的内容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是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野,也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和状况。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四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一、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学结果,常由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表示;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也只评价结果而不评价过程和思想。在传统教学的实际评价中,评价主体通常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接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它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也欠科学性,它没有确定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谁,忽视了教学活动是隶属认识论范畴的。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双主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韩雅丽 《考试周刊》2007,1(21):96-98
教学过程也属交往范畴。在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这两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主体—客体关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应该转变为主体—主体关系,即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换位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这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地位,一个是客体位置,一个是主体位置。客体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主体指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是有目的的、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受教育中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学习位置,把学生从被动的、从属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的、独立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相似文献   

17.
语教学中的“派”即讲派,读派,写派,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体理论的产物。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不是语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客体也不是学生,而是所学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一样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接收器,语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学生的能动意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评价数学课堂教学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更具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把讲课水平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存在一定的弊端,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备课时,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材是客体,而教法是主体处理客体的产物。主体处理客体包括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分析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研究知识体系等。在充分掌…  相似文献   

20.
主客体问题是教学改革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要彻底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员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必须解决好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主客体关系,本文试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一是:师生作为主体,知识作为客体;其二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