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教育、学生、教育传媒。这三个方面又可划归客体和主体两个系列。教育传媒属于客体是肯定无疑的,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分歧。我则明确地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也可以把这一主张简称为学生主体论。 一 学生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在教育过程的主体问题上,现在国内通行的是双主体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双主体论又有两种主要的变式:一是轮流主体论,即在教育过程中,有时教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二者轮流“执政”,交互作用。这种变式实质上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它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也欠科学性,它没有确定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谁,忽视了教学活动是隶属认识论范畴的。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双主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一、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 ,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 ,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 ,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 ,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单一的主体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模式 ,只承认一个主体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 ,其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另一种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同维度出发,认为学生既是客体,更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二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外教育界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确定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而且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有关这~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一、几种师生主客体关系认识的回顾回顾关于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关系的种种认识,大体上有这样四种观点:“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是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野,也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和状况。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四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一、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师的理性思考●徐国兴一、谁是主体:对师生关系讨论的一点浅见师生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八十年代最为激烈,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论者发表高见。归纳起来,不外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教师是主体,学生为客体,但仍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即改良的教师中心论;第二种...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为教育界“热点中的热点”。人们在探讨中将目光凝定在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上,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仅双主体论就有“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当人们不断回顾反省传统教学的同时,对于如何定位师生角色及这二者间关系的思考和讨论也在进行着。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明晰此二者的角色问题,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展开,教育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传统的师生观点始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模式都是在区分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这样一来,无论是在那一种观点中,总有一方成为被动接受者,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该有的互动交流。教学中"对话"理念的引入,使得师生角色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1987年9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增强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化普通教育改革"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教学原理和方法1.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关于教学过程中谁为主、客体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代表们一致指出,在理论上公开坚持这种观点的已不多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教师当作绝对的主体、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  相似文献   

11.
主体与客体原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主体、客体概念引入教学论研究,围绕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主要观点为:1.主导主体说。2.教师单主体说。3.学生单主体说。4.师生双主体说等等,下面把这几种主要观点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主体的讨论当然要明确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史上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限于教师和学生二煮之间,而且,一直观点鲜明,争执尖锐。许多学者把教育主体观作为教育史上两大派别分野的标准。这两个派别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由此可见教育主体问题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中国教育理论界自批判了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之后,就没有人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了,但也无人公然向杜威学说表示亲善。当代形成的最具中国特色并通过教科书得以传播的正统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 这个立论似乎已将教育主体表明了,可是,“主导”的补充又使主体附上了一层富有弹性的“辨证关系”。据教育学教科书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能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  相似文献   

13.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华玉和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已历时久远,但到目前仍无统一认识。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二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三是教师、学生同是主体;四是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五是教师...  相似文献   

15.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亟待提升为哲学层次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中引入交互主体性概念是为了消解教育中主体中心和主客对立现象,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沟通。交互主体性概念思想中所蕴涵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哲学家们对交互主体性认识是言行上的"一"与意识上的"同"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的,即二者互为因果。强调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目的在于使我们所开展的教育实践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范畴,师生角色关系的涵义从哲学层面讲不外乎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其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三,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不难看出,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摆脱主体与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理论中 ,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迄今为止 ,主要的观点有 :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 ,学生中心说 ,教师、学生双重主体说 ,复合主客体说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些观点之所以有些相左 ,是因为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 ,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有别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9.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绿色教育最早源于环境教育,后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绿色教育的精神实质是"尊重"。从哲学视域出发,尊重是主体对客体作出的反应,绿色教育"尊重"的主体为教师,客体主要为"生命""规律"和"差异",称为"三尊重"。绿色教育要求教师对于"生命""规律""差异"分别加以注意、遵从,予以积极评价,并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