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团队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研发团队为背景,研究团队成员的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研发团队成员的个人关联绩效不仅影响团队绩效,同时更透过知识转移成效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团队绩效。运用线性结构方程验证了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为:研发团队的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个人绩效与知识转移成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成效与团队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个人关联绩效可以通过知识转移成效影响团队绩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团队效能的投入—过程—产出(IPO)模型,整合团队目标取向理论与阶段性团队过程理论,考察研发团队学习目标取向、多维团队过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105个研发团队样本(含105个研发主管样本与506个研发员工样本)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方法,检验多维团队过程在研发团队学习目标取向与团队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团队反思与团队努力在研发团队学习目标取向与团队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团队学习目标取向对团队监控的直接效应以及团队监控过程对团队绩效的直接效应均不显著.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管理启示、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2家科研机构中的35个研发团队,共496人为样本。交互记忆系统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与交互记忆系统、创新绩效正相关;交互记忆系统在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同时交互记忆系统对人际信任的3个维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也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组织承诺是一个三维结构,而目标定向是一个二维结构。回归分析发现,感情承诺不仅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当员工表现出成绩目标定向时,这种关系被弱化。另一方面,持续承诺也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受学习目标定向调节,规范承诺则对创新绩效没有影响。成绩目标定向调节感情承诺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学习目标定向则调节规范承诺和持续承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组织承诺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目标定向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实证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内外团队互动过程研究现状。以西安IT企业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研发团队互动过程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同时引入团队规模作为研发团队互动过程与创新绩效的调节变量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关系公平与合作绩效之间影响机制以及关系承诺的中介作用和目标一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关系公平性各维度对合作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两个维度中只有情感承诺在关系公平与合作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计算承诺对合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目标一致对情感承诺与合作绩效的影响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邓今朝  王重鸣 《软科学》2012,26(5):86-90
以198名被试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模拟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突变情景下团队目标取向对适应性的影响作用,按照Lewin的变革三阶段模型,运用层次回归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突变情景下,团队的学习和绩效取向对团队适应性有积极的作用,而团队的回避取向对团队适应性有负向影响,团队成员的变革承诺在这一作用关系中有调节效应,变革承诺水平越高,学习取向和绩效取向对团队适应性的作用越强,回避取向的团队则没有发现类似的效应。在不同的变革阶段,团队目标取向对适应性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等地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为研究样本,考察时间压力、时间个性差异和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不同,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正相关,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负相关;时间压力对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类—加工模型,研究构建了信息型团队断裂作用于团队创造力的理论模型,探讨了信息型团队断裂与团队创造力关系之间的路径机制与边界机制,检验了信息型团队断裂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中,团队目标导向的调节作用与共享领导的中介作用。基于61份团队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1)信息型团队断裂正向促进团队创造力;(2)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团队绩效达成目标导向显著调节信息型团队断裂和团队创造力,信息型团队断裂和共享领导之间的关系;绩效避免目标导向不能显著调节信息型团队断裂与团队创造力,信息型团队断裂与共享领导之间的关系;(3)共享领导能够中介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团队绩效达成目标导向在信息型团队断裂与团队创造力作用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利  陈进 《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1):69-74,82
收集了2015—2017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创业团队异质性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以风险投资作为调节变量,检验了风险投资对创业团队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创业团队的行业经验、教育水平、职能背景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年龄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未得到验证;风险投资正向调节创业团队成员的行业经验、教育水平、职能背景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风险投资对年龄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无显著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无影响,而创业团队的行业经验、教育水平、职能背景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风险投资对创业团队异质性和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有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小兰 《软科学》2017,(1):90-94
基于认知视角,探索团队追求成就的动机倾向如何通过团队信息开放性影响团队学习的实现。基于团队数据的汇聚分析与层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团队的掌握目标导向与成绩趋近目标导向对团队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在两个主效应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团队的成绩回避目标导向对团队学习与知识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均未达到显著,相应的中介效应未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2.
目标承诺是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但对其构成成分的认识仍存在争议.通过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两种心理意向--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来解释目标承诺的结构维度,将其作为目标承诺在个体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阐述二者对个体目标追求过程的作用和效果,并最终构建出目标承诺的双意向模型.根据目标承诺的新模型探讨了目标承诺对个体目标达成的作用机理,并系统整合了影响目标承诺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发展激励的目标理论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模拟方法,以66个3人小组在决策任务中的交流中断为情景,对突变情景下团队状态目标取向和互动过程对适应性的多重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根据Lewin的变革三阶段模型,运用多层数据模型(HLM)和层次回归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突变情景下,学习和绩效取向对团队适应性有积极的作用,团队成员的变革承诺在学习取向与团队适应性的作用关系中有调节效应,高变革承诺水平强化了团队学习取向对适应性的影响。在不同的变革阶段,状态目标取向对团队适应性的影响不同,而互动过程对团队适应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性,随着时间的延展,团队出现高水平适应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个体—情境互动视角,研究共享团队目标与团队功能多样性、成员创造性人格多样性在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涌现中的调节作用。以65个团队327份个体配套数据为样本,结果表明,个体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有直接显著影响,共享团队目标分别与团队功能多样性、成员创造性人格正向共同调节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关系。揭示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涌现过程中的边界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提供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谢其虹 《科教文汇》2011,(26):196-196
绩效管理不等同于简单的绩效考核,其中心为绩效目标管理以及绩效提升,尤其是绩效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这一环节。本文从流程要求、制定与分解的方式方法以及其中的关键点进行系统论述,对提高绩效管理的导向性、真实性、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密  赵西萍  李徽 《科学学研究》2007,25(3):505-510
以团队为背景,研究成员个人的关联绩效对团队的综合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认为个人关联绩效的两个维度人际促进和职务奉献分别影响着知识转移成效的三个维度:满意度、参与度和所有权。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研分析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说明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1,50(10):104349
This paper offers insights on how digital artefacts foster coordination of individuals in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jects by limiting the divergence of team member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oject. This rol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leadership and modularity show some limits. Us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 open-source software as a setting, we develop and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 (1) the release of initial code in open-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limits the divergence of team members’ representations and (2) limiting divergence of team members’ representations triggered by initial code release implies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project survival, a non-trivial goal in such a setting. To test our hypotheses, we draw on a dataset of 5,703 open-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registered on SourceForge.net. Both our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pointing towards fruitful directions for expanding research on the way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are carried out when digital artefacts are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