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山西省损失尤为惨重,清政府由于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窘迫和常平仓仓储量的减少而失去了应有的救灾能力,再加上山西民众的日益贫困和鸦片的大量种植所造成的粮食储量的减少,造成了山西民众的大量流亡和山西近代社会的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2.
1876年至1879年间的山西“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对此清政府多方筹措,采取了赈粮、赈款、蠲免、严惩赈灾不力官员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财政拮据,交通不便,有限的赈粮不能及时到达灾民手中,况且吏治腐朽,胥吏中饱,赈济效果极其有限。而民间多种方式的义赈起了相当作用,西方热心人士还亲临灾区参与救灾。在政府、民间及国际友人努力下,山西人民渡过这场劫难。  相似文献   

3.
李瑶 《文教资料》2009,(6):81-82
中国人认识博物馆,是伴随着晚清"西学东渐"的进程而开始的."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引入中国,一是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官员和留学生将"博物馆"的概念及对博物馆的最初认识写入游记中带回中国;一是自鸦片战争后.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不少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中国人见到的最旱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期间,江皖发生严重水灾,革命派对清政府救灾不力进行激烈抨击,将之作为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等对江皖水灾进行了积极救治,显示了与晚清迥乎不同的新气象。孙中山善于总结救灾实践的经验教训,其具前瞻性的救灾思想,为此后北京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救灾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发生的芜湖教案,我们不应完全从反帝反侵略的角度对其进行定性。从国际条约角度来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行为是条约赋予的权利,清政府有义务履行条约,保护教士的人身财产安全。从证据的角度来看,催生教案发生的所谓的教堂"拐骗幼童""挖眼剖心"等风闻纯属无中生有,传教士并不等同于侵略者。教案发生后,西方国家采用外交与法律手段为主、辅以武力威慑的解决纠纷策略,远较清朝暴力先行之后的被动挨宰高明得多。国际竞争是全方位的斗争,我们不可迷信武力,而要尽可能地在外交与法律框架内争取利益。  相似文献   

8.
金叠千是晚清政府派驻伦敦代购舰只的代理人,他在职期间为清政府购买了数十艘炮舰,为清政府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炮舰技术,在一定程度成提高了晚清海军的实力.但其过分夸大了这些炮舰的能力,再加上清政府的盲从,花费大量白银购买了一些战斗力并不很强的炮舰。同时,赫德通过金登干的购船活动妄图控制中国的海军大权,其侵略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对西方各国的外交心态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期以来国人所享有的民族优越感和疑惧外国人的心理是晚清政府拒绝接触西方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清政府派遣驻外使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当时西方给予清政府的压力与督促、清政府内部的三次争论与三次遣使尝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和特征,拓展了"中学西传"的内涵,从多方面反映了晚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末,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引发了很多教案。扬州教案就是其中一起有代表性的案件。在解决冲突中,英国政府和传教士,是按照条约规定来处理的。在法律上,传教是一项条约权利。清政府和普通民众应该予以尊重。即使清政府与士绅不认同基督教,也应通过修改条约的方式取消外国人的传教权,而不是煽动冲突,恶化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继承了清末的土地开垦政策。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主张土地开垦。促使这些政策和主张出台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战争、灾荒以及人口增长。在这种政策和主张的推动下,我国边疆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土地开垦政策出台的过程,对于今天开发和建设边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视婴幼儿生养与救助的时期,当时封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婴幼儿的生养和灾荒时期遗弃幼儿的救助。南宋时的幼儿救养措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救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下,清末所形成的“以教代养”式的社会救济观为民国时期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教育以及个案、社区和社会行政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方法陆续在我国产生。  相似文献   

19.
The foundation of Shanxi University i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in late Qing China (1842–1912). Both sides made compromises, with the Chinese adapting their ideas of educ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British agreeing to work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Such a collabora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the two founders and their visions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du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with one department to teach Chinese learning and the other to teach Western learning, showed that, at a local and personal level, these officials and missionaries opted for direct cooperation, despite the myriad changes and upheavals following the Boxer Movement. In addition, by allowing foreign missionaries into critical roles in a government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ti-yong dualism was gradually being adapted. The formation of Shanxi University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dynamics of the Sino-Western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s individuals played in it, but also stimulates reflection on China’s contemporary cross-border partnerships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晚明以来佛教在社会救济事业远不如唐宋以前,除了政府政策的立意、乡绅势力的积极涉人与新兴民间宗教的相继参与,及频仍的战乱局限了佛教的社会救济能力外,如闽南地区某些寺僧受雇于宗族家庙(寺),担任提供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代为执掌祭拜家族先人的祭祀工作,流为家族之附庸。而这层雇用与依附的关系,似乎也隐藏着明清时期寺僧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救济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要素。透过闽南地区的几部家谱资料,就寺僧与家族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推动与互动关系,进行更具体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