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师范院校的小教专业开设《初等数论》课程的必要性,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并且提出如何开设好该课程的教学建议,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地方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分析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做好通识教育课程顶层设计,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课程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教师,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已经被许多高校所接受,成为在高校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范式。如今,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以及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师范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过改革师范院校现有招生模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等途径,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师范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对教师知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但由于人们对教师知识认识上的偏误,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这些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从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增设儿童专业课程、完善实践课程管理等方面,破解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寻找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对当前小教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小教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方案及相应的实施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四块。但教育专业课程模块所开设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班级管理、三笔字、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除了学科教学法(学科教育学)之外不分学科,严重影响英语教师培养质量。因为英语教师培养有其特殊性,而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等课程的教师往往缺乏英语学历学位背景,难以结合英语学科专业特点教学,且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往往与英语学科相距太远。为此,需要结合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最好要求学校选派英语水平比较高的教师开设这类课程,或者培养英语和教育学双重学位背景的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师。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师范阶段开始,对师范生进行较长时间的、严格的专业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师素养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严重影响了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开设丰富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注重师范生的实践体验、并将专业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建设应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规格出发,按照“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数学类课程在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可分为通识教育类的公共必修课程、方向类的专业课程和拓展类的选修课程三个不同层次,基本内容应包括高等数学基础、数学教育类课程和应用数学的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未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人才应具有胜任九年义务教育整体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体现出整体性和连贯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反映“综合培养”的专业特色,重视课程的内在整合;小学教育专业也应逐步建立起本专业的硕士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特点、功能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都为本科开设通识教育类必修课.各大学具有开设该类课程的自主权,该类课程还具有涉及领域广泛、学生选择机会较多、由专业教师授课等特点.我国大学应该充分、自觉地利用通识课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大学应该将通识类课程的范围适当扩大;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通识类必修课的选择机会.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的不足或缺乏。各高校应采取对策,调整课程设置,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增加通识课程。培养出专业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培养师范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有关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并试图从课程综合的视角出发,探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与策略,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信息时代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3.
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背景下,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依托的研习类课程建设成为考察的重点。教育研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研习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架设理论与实践沟通桥梁,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兼顾师范性与学术性素养生成,助力师范生专业化发展;对标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提升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研习类课程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新研习类课程建设理念;以课程产出为导向,科学研制研习类课程方案;以评价改革为动力,持续提升研习类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4.
教师资格证改革,倒逼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将资格证考试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增强小教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文主要探讨在教师教育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该如何应对此次改革、小学教育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发生变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陆水东 《教育与职业》2007,(18):134-136
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师范性"的集中体现,开设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职业意识、情感与道德,直接决定其教育知识、技能与智能.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比例过小、门类过少、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要求在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公共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养、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标准》为依据,在调查民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民族高师学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西部某地方师范院校为依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师范生年级之间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较大;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对小教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重要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抽样访谈尝试性提出了小学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丰富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模式;实施目标分层,满足各年级学习需要;更新观念,提高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完善学校设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是最富有师范特色的课程,也是实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核心课程。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多方对接机制,理论与实践多课程、精内容、长学时、重能力的课程体系,以及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教学过程,既是优化教育类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培养"专业形成型"基础教育入职教师的重要实践,又是改善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拓展理论联系实际内涵,丰富教学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讲,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生成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走出"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泛泛的知识教育"的误区.开展通识教育,至少要考虑"学校、教师、社会和学生"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前后是交叉包容.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下的通识教育,做到"一个学会一个精通":学会学习,精通专业.学会学习是大学的共同文化教育,精通专业就是表现出的个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