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于桂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100-101,111
世界范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专业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师范生专业能力缺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遵循"儿童为本"、突出"实践课程",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理念以及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与差异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标准。针对现今师范生教育中专业伦理素养的严重缺失,本研究深度剖析了师范生专业伦理建设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育和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传统师范生培养理念、増强专业伦理课程设置、丰富专业伦理实践环节、创设专业伦理教育氛围等措施构建师范生专业伦理一体化建设体系,以提高专业伦理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深化师生幸福感和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3.
教育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这类课程是以分科形式设置的,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彼此脱节盲目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弊端。一体化的教育类课程打破原来分科课程的学科界限,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标,突出实践性、师范性、实用性、基础性、层次性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专业能力,奠定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能力直接影响其从教后的教学水平,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课程能力是课程知识、课程意识和课程技能的高度融合,可以分成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设计能力和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三个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课程能力与幼儿教师课程能力既有共性,都具有整合性、学前性;也有其自身特性,即发展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课程能力,要突破师范生培养的传统观念,注重培植全面科学的课程意识,突出课程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5.
具备良好的课程理解能力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之一.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内在地包含理解课程内涵的能力、理解学科的能力、理解课程文本的能力、理解课程实践活动主体的能力四个方面.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凸显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品性,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塑造师范生的课程思维以提升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对课程行动的积极反思.促进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生成的可能路径有:优化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夯实师范生课程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创设学校课程文化,增进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培养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语言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师范生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能力等重要任务。当前,在师范专业认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新文科建设等背景下,要不断深化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师范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的大规模调查,主要考察培养怎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培养情况如何三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目标,其中学科教育类课程凸显我国教师教学的专业特性;但在教学技能、方法和策略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师范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升。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的变革,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质和心理素养;加强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学习的政策导向,重视师范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需求;并在系统的教育理论及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基础上,切实推进教师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形象。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实践类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处于职前培养阶段的未来的小学教师而言,学科实践类课程对其专业情意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类课程,主要由语文教学观察、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实习和以调查、观摩、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性实践活动4个部分构成.实践证明,贯穿于本科阶段的学科实践类课程,能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良好的职业适应性,能促进师范生对学科教学的理解,从而强化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每个师范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教育能力的一类重要课程。但是,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不少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绩效较差,教师教育类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为此,我们应该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固有的理论优势,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它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是否为此作好了相应的准备,值得检视与反思。论文首先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将SEL引入小学阶段职前教师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基于SEL的观察视角,从正反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相关教师教育政策文本与SEL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师范院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应然状态,尔后又对八所师范大学小教专业开设的教育类必修课进行了实证性的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师范院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存在三个明显的不足,即:培养方案中缺乏通识类SEL高相关课程;专业类SEL高相关课程的开设存在明显的“错位”与“失位”;现有的体验类SEL课程模块较为单一、不够丰富。针对这三个不足,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包括:开设“人文-社科经典研读”通识类SEL课程;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中SEL相关课程的设置;强化SEL高相关课程薄弱环节的建设;丰富和拓展师范生有关SEL的体验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育类课程是分科设立的。由于各科都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彼此脱节、盲目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弊端。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打破分科课程的学科界限,对教育类课程加以整合,构建综合教育课程,可以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从教能力,奠定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并使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相似文献   

13.
高师教育类课程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中,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教学实践环节和教育类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是导致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对目前高师教育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提出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还是《江苏省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都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做出了具体要求。从中文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由于教学实践环节少、专业课程的师范性欠缺及教学指导持续性的缺乏等。为进一步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可以采取强化实训、注重专业课程师范化和教师教育课程能力化、落实双导师制等措施,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高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偏重学术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知识,以及不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的倾向。改革这种倾向的思路在于,精减和压缩传统的学术知识类课程,拓展和强化方法与技能类课程,新增一批研究与探索类课程。  相似文献   

16.
论从“缄默教育知识”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一)教育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尝试问题解决”,发展师范生的缄默教育知识;(二)教学法课程:采用“临床教学研究”,通过“活动分析”,整合师范生的缄默教育知识;(三)实践性课程:通过教育实习,习得实习指导教师的缄默实践知识。以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师范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提出了五点要求: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概括地说,“新课标。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究其实质,“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对教师教育课程起着统领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国以往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是"知识本位"的质量观,虽有助于师范生夯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功底,但较少考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的需求。师范类专业认证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向"目的适切性"发展。在这一质量观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实践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梳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从"知识本位"向"目的适切性"转变的潜在趋势及其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机械控制理论课程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探索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针对测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机械控制理论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从教学理念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控制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途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专业化缺陷”,不利于师范生反思性发展。为此,师范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师范生“完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反思性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提升其反思能力和反思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