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揭示、评介陈东成教授的著作《大易翻译学》的"创新成务"之道,认为其道可为中国翻译研究者推陈出新、著书立说、弘扬中国译学提供宝贵借鉴。《周易》弥纶天地之道,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大易翻译学援易入译,以易治译,以易弘译,通过立足于哲学高度、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找理论源泉与支撑、演绎-归纳等创新性译学研究策略与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以致成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易翻译学》的创新成务之道彷佛一股清流为中国翻译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没有中国特色翻译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外互译实践与印欧语之间互译实践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翻译学是个必然的选择。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过程就是争夺中国翻译话语权的过程。中国译论“失语”的原因是过去百年来的过度“西化”,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之一是跳出西方框架,回归中国语境,寻找中国话语。从“文质之争”到“信达雅”的提出,证明中国译学传统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章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翻译学、译介学及翻译文学学科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这除了得益于我国翻译及翻译理论传统的丰厚积累,还靠了像谢天振教授这样的一批翻译理论家的努力。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切入翻译研究,论述了文学翻译的特性,响亮提出并有力阐述了“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提出了翻译文学史编写的有关理论主张,逐步系统地建构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在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起步以来,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对翻译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三维"转换视角对《逃离》及李文俊译本进行文本探究和翻译方法的归纳总结,既是一次对该理论在文学译本分析上的运用实践,也是一次对李文俊翻译思想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翻译学归结论是基于对传统译论和翻译研究"文化派"(即描述翻译学)的批评和反思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对"文化派"的批评和怀疑在我国译界很具代表性。《翻译学归结论》一书对"文化派"存在一些误解。本文认为,"文化派"的研究是描述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是翻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胡庚申教授首创的中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理论和“三维转换”极具创新性,是译者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极佳切入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荣获国内第一、海外第二的好成绩,该部国漫的成功离不开字幕翻译的贡献。本文基于对适应/选择理论的理解,从“三维转换”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字幕翻译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9.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10.
张琪 《考试周刊》2009,(27):47-48
对典籍英译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而透彻地领悟到适合中国本民族的翻译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典籍英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金安  张珊 《海外英语》2014,(5):173-175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该文拟对中国翻译美学的起始界定,学科定位和理论应用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翻译美学运用的层级问题,将翻译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以美学方法和标准对翻译进行系统阐释,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14.
蔡新乐的专著《翻译理论的中庸方法论研究》引入儒家的中庸之道,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相关核心词汇的疏解与翻译,如“文”“明”“生生”等,生发思想,探索译理,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铺设新的方法论路径。本书的主要特征有三:1)参照西方文化,回归中国传统;2)利用批判思维,开辟创新空间;3)着重形上思考,兼顾形下实践。作者的治学之道对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构建也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论述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是对传统的"原文为中心"和"译文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解构,同时又为译学研究建构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着时代思潮,生态翻译学于二十一世纪初应时而生.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阐释、分析生态翻译学中类比思维、系统理论、动态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希冀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促进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研究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9.
翻译学科建设是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翻译学的尝试。吕俊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文章拟从翻译研究范式的嬗变来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建立的必然性,并从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知识准备来探讨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指出,建构的翻译学符合中国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译学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