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以来,各地广播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一批方言节目,形成了一股“方言热”现象,如何处理好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中的关系,成为各界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方言节目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相似文献   

2.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方言节目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理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解决作为地域文化表现的方言节目和承担推广普通话责任的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广西本土节目《有话日日倾》为例,通过对方言节目创收、创优、收视、受众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阐述方言节目的正负效应,理顺方言节目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审视方言节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用逼仄来形容并不为过,各家县级电视台逐年锐减的电视广告收入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为县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方言电视节目要言之有物关注公共事件,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围绕地域文化做文章,要协调好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要形成品牌效应拉动收视,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都市电视频道节目中地域新闻出现了多元化的表述方式,其中方言新闻的兴起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致,“雾都夜话”、“阿六头说新闻”等作为地域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也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通常而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时也是地方语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衍生物。现阶段,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其表达方式的亲民化、表达语言的本土化,已经渐渐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主要话语选择。因而,对于方言节目主持人来说,其语言本土化策略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独特文化传承价值与现实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方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本土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直面方言播报主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2004年8月由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广集团主办的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的“全国百佳栏目”中, 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都榜上有名。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 以方言播报主持节目,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个性化特征鲜明、拥有高收视率。据了解,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地方台, 都有方言节目, 仅成都、重庆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就不下10个。这一现象, 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10月30 日—10 月 31 日, 浙江大学广播影视研究所、杭州广播电视集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全国电视地域新…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媒介。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丰富了广播电视的语言表达样式,突破了以往的传播模式,特别是“热线电话”的开通,使主持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具体。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主要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是“说话”,因此,主持人的语言也就成了一门非常专业的艺术,这也是社会的主要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9.
媒体与奥运     
程忠良 《新闻窗》2007,(5):127-127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I临近,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更加关注。如何处理好媒体与奥运会的关系,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这是传播媒介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围绕“媒体与奥运”这一主题,在“聚集”专栏里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田雨 《青年记者》2012,(9):34-35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只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在本地区有很强的生命力.近年来,地方媒体中的方言广播电视节目,以中老年和本地人为主要目标受众群,收听、收视率较高,在业界引起了很多关注.然而,对于方言节目,国家广电总局一直以限制和控制为主.方言节目该何去何从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方言节目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本地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为语言表达形式的节目。身边的人和事、乡土亲情是我们最愿意关注的,这就为方言节目提供了生存的基础。新闻类方言节目自身的优势,是它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其优势主要有地域性、贴近性和平民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以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为代表的电视方言类节目的兴起,象一股冲击波,震荡着全国的广播电视界,省级台、地市台相继开设了方言类节目,并迅速掀起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方言热,如今的荧屏是四川话、杭州话、山东话、广东话和湖南话竟相亮相,方言新闻、方言娱乐和方言广告节目纷纷登场,出现了广播电视的方言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关心“三农”、关注“三农”更是责无旁贷,这当中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服务“三农”的实际效果以及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喉舌作用的体现程度。笔者认为要力好对农节目,注意适口性和注重情感性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5.
节目主持人使用方言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竹 《当代传播》2006,(5):94-96
近两年,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异军突起”。方言这种“独特的言语形式”,在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产生了奇妙的传播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本文辨证分析了广播电视主持人使用方言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宋振中 《青年记者》2007,(12):51-52
2004年8月,在“全国百佳栏目”评选中,以方言播报和主持,突出地域特色的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和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榜上有名;同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电视地域新闻表达方式研讨会”上,以方言作为地域新闻节目表达的方式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05年方言新闻在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获得成功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13,(6):54-54
“面向海量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的编目及内容检索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广播电视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课题之一,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承办完成。该项目以建立海量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与服务机制,提供节目编目和内容搜索管理与服务功能为目标,利用先进的模式识别与音视频智能处理技术,提出一套人机结合、切实可用、  相似文献   

18.
方言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正纵观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让广播电视艺术百花园增添了诸多色彩,已成为一道引人关注的"独特风景"。较早出现的方言节目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家在天堂》等,它们用浓郁、地道的当地方言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观众评价非常好。此类节目的成功登场,引得各级媒体纷纷  相似文献   

20.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