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我国,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育课程”这一术语的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德育课程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德育课程发展的同时,心理教育(简称心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力量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德育课程的新的“生长点”,德育与心育有何关系?德育课程能否纳入心育的内容?能否建立一门德育与心育结合的新型课程(简称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德育与心育能够结合,那么又如何建构这门新型课程?带着这些问题,下文将从课程论角度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校心育人员有“专家取向”和“能力取向”两种模式。“专家取向”倡导学校配备心理学专家 ,而“能力取向”则强调广大教师具有心育能力。文章主张选择以“能力取向”为主、“专家取向”为辅的心育人员培养模式。从“能力取向”模式出发 ,着重探讨了教师心育能力目标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国中小学心育课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笔者试图通过观察心育课堂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发现问题,并循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心育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优化,为增强心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帮助。限于篇幅,笔者以本校三位心育教师(A老师,男,实习期教师;B老师,女,见习期教师;C老师,女,中学二级教师)在15节心育课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为例,阐述本人通过观察和访谈从心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得到的点滴启示。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劳动课程内容建构取向,“五育并举”则是该课程实施行动取向。因此,在劳动课程内容建构的过程中遵循着人的全面发展逻辑、全方位育人的逻辑、全息育人的逻辑,同时,在课程内容建构的过程中,以劳动素养为导向、以生活世界为内容、以具身实践为路径、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从而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5.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6.
隐性心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性课程研究在我国大陆起于80年代后期,隐性课程的界定,窃以为托斯顿·胡森(TorstenHusen)的观点易于得到认同,“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程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造成的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1〕从理论上讲,对隐性课程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隐性德育课程、隐性美育课程、隐性心育课程等。心育课程可区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心育课程包括心育学科课程、心育活动课程、心育矫正课程等;隐性…  相似文献   

7.
心育课程是秦淮中学的特色课程之一。在"多元发展"的理念下,学校心育课程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课程,对未来教师明确职业定向、形成教育信念、生成实践智慧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实证调研,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构以效率为取向;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大学与小学以互惠为关系;国家支持性政策处于缺位状态。针对上述原因,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对策为:课程建构从"效率取向"走向"意义取向";大学与小学从互惠走向合作;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教育实习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育服务工作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基于大健康观提出构建学生心育四取向服务模式,包含"心理健康取向"的诊断关注与辅导干预、"医校合作取向"的心病危机学生治疗服务、"教育预防取向"的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以及"积极发展取向"的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四方面内容,并提出了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优化条件环境建设等运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11.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可以激活右脑,跨越言语之障,比如,带领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联结真实情感;在音乐冥想中激活内在能量;在游戏体验中达成游戏成果和自我的双重建构。由此心育目标可以潜移默化得到实施,表达性艺术疗法让心育工作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汀洲学校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建构“立德润心、启智润慧、习劳润技、育美润品、健身润体”十五年一体化课程体系,并通过基础课程、选择性课程的灵活实施最大化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同时立足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评价课程育人效果并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实现“教育让美好看得见”的汀洲办学愿景。  相似文献   

13.
转眼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颁布已近十年。十年来的心育工作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同时,十年来的心育工作也有许多困惑。特别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建设,许多老师感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不少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苦苦思考一些问题,寻求答案和出路。其中不乏深度的争论、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总之,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到了一个需要“百家争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逻辑旨归在于走向跨界融合。在价值层面,应以人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以具身化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认识层面,表现为由确定性到关系性的新思维、由五育并举到以劳育人的新视角、由边界课程到跨界课程的新话语;在实践层面,需要建构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组建异质交互的课程主体、整合横纵交叉的课程资源、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生成的档案袋评价。  相似文献   

15.
建立融合课程的一个渠道是创建融合性校本特色课程。兴文县香山民族中学展开学校文化主题统领的特色课程建构,即在“融生”文化主题统领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融合创生了书院课程、民族课程、劳美课程、研学课程等四大融合性特色课程。每类特色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书院课程指向书院文化培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民族课程重在以民族文化铸造精神之魂;劳美课程重在融合启智;研学课程重在知行合一润泽心灵。这些课程既有多种资源的融合,也有五育元素与价值的融合生长。  相似文献   

16.
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成效显著,课程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紧密,课程人文性价值取向逐渐加强,"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育人体系逐步构建.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拓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植入劳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郑州区域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研发出学生心育课程资源“STS”模块化体系,同时开发出了大量优质、成熟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该体系下的心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实现学生精准心理指导服务的有效解决方案。以生为本的模块化心育课程资源优势显著,可以灵活分解组合、复制推广,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单位形成特色心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韦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42-146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师资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从学术理性取向和艺术取向转型为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构想为:重建"一主两翼"、"基础+特长"的课程体系。以实用性为主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课程化。在课程实施中,建构"U-S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建构"实践取向"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取向的基础;教育情境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一、职业学校心育活动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夹杂着许多曲折、挫败、焦虑和混乱,社会对他们产生了许多误解、偏见甚至是对这个庞大群体的歧视。而从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说的角度对这个群体加以审视,则更有利于从本质上看到他们的潜能与希望,也更有利于把握发展性心育活动课的主题架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途径,开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积极心理品质;以矫正性团体心理辅导为重要途径,打造职校心育特色,赋予学生积极心理能量;以专家指导和专业引领为重要保障,培养心育教师团队;以朋辈心理辅导为重要补充,培训学生心理辅导队伍,实现学生心理自助互助;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课程活动化和活动课程化相结合,开发校本心育教材;以行政推动为重要保障,整合积极心育资源,助推积极心育合力育人等心理资本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