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武术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现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附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本研究从武术文化的架构与文化内涵上做一些较深入的具体了解探讨、以科学求真的态度去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发展的规律,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通常被看成是竞技武术的对立面,关键原因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因素,即由人们的感觉先验知识所致,而竞技武术则因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较为密切,使武术的个体价值实现人类普适化而成为武术文化的先进形态。由此,文章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凸现出来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隐藏在其内部的一些深层矛盾也日益尖锐化。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层次分析法,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分析武术的内外部矛盾,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设想,阐述了武术运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5.
于善 《当代体育科技》2020,(9):219-219,221
武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现之一,是中华的传承下来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各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广泛传播与交融也使武术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武术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但是在武术国际传播中,也面临着一些根本问题,给武术国际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现阶段武术国际传播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动武术国际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民族性是其健康友展的根本,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是保证其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高效传播的有效途径与手段,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行发展,是体育全球化的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提高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是保证武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广泛的地理区域内有多种武术流派存在和发展,而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是中华武术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本质存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养身之道与精神取向。雁北地区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接合部,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雁北地区的武术流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能为厘清中华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微观视角下的佐证,从而对武术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说武术自身便构成了一种文化体系。如何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武术文化理论体系进行全新的认识,不但有助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武术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摧残的明珠,是典型的东方民族文化。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时代的风雨不断的谱写着武术的传播,武术传播的主要功能是继承和传播文化,将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继承并传播下来,使之时代相传并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不论是拳种流派的纵向还是横向传播,都使武术技术和文化得到了流传与保留。在流传中产生新的拳种或流派,传播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文章通过对当前武术传播的分析,概括出武术传播的主要类型及其武术传播的途径,并进一步阐述了笔者对当今武术传播采用形式一点见解,以期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及武术习练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当前我国武术运动发展存在几种不同的模式,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区别,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担负着不同的任务。青少年武术教育应该以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为己任、端正目的、大力普及和提高武术教育层次、加强交流和学习,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通过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与演变的文化学分析,探索当今武术发展的思路。传统武术技术在形成与演变史中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传统武术体系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征。1·武术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2·武术的发展应以史为鉴,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进程,以科学的武术发展观指导其发展;3·武术技术的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保持其文化个性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之上,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应体现武术本身的特征和特色;4·武术技术的改良和发展并不是创造新文化的物种。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少林功夫也是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烫金名片.进一步推进社会武术国际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建立在武术传播视角下,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为个例,针对其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科技时代创意产业为背景,以武术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视角,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如何更好地在科技时代传承与传播这一问题。针对传统的武术传承与传播模式所存在的产量小、周期长等问题,对高科技武术游戏的武术文化传承、传播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高科技武术游戏是科技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武术学是研究武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武术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不同形成了武术学科定位的差异。学科的定位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文章通过对武术学科定位、武术学科建立所需条件和武术学科发展问题的探讨,指出武术学科的定位问题是决定武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黄聪  邱丕相 《体育科研》2010,31(4):57-60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研究发现,上海在都市文化建设中存在传统文化的缺失。武术文化与上海都市文化建设具有契合性,它在上海都市文化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在于推进中华武术科学化和国际化发展,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社会发展条件、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将武术文化推广到社会,塑造上海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的个性化都市文化。在战略实施中应当得到政府的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典型的武术文化载体、重视武术人才的培养、做好武术文化与其他都市文化的协调发展、做好武术文化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但目前中华武术发展处于尴尬的处境。文章针对传播武术文化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目前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武术在高校中普及与推广,为进一步把这颗东方世界的文化明珠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深受人民的青睐与喜爱,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格、思想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化的浪潮等因素,传统武术的发展处于一定的困境之中。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技击性、开放性、科学规范性、适应性等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且不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普及武术运动,促进全民健身,高职院校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除了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方法外,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分析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情况,以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练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章是在建设文化与体育强国视野下,结合当今武术发展的工作重点,分析探讨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思路,探寻如何更好的传承武术文化,提升我国武术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