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凤阳花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06年申请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凤阳花鼓艺术发展与明王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其文化起源、艺术形式以及作为一种输出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凤阳花鼓的当代创作、演出和文化研究也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下,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使命进行深度解读将在凤阳花鼓的艺术发展和传承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凤阳花鼓"专业指导教师、业余表演队成员、中小学教师和县政府有关人士等的直接调查,结合"凤阳花鼓"艺术传承和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弘扬"凤阳花鼓"、发展"凤阳花鼓"品牌的具体策略,以期对"凤阳花鼓"品牌发展和品牌影响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凤阳花鼓舞蹈艺术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舞蹈形态,而且要研究产生凤阳花鼓舞蹈的社会和自然等环境因子。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产生与其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凤阳花鼓典型舞畴因子、影响舞蹈语汇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逐一分析,阐述了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遗项目的实践主体,传承人是推进凤阳花鼓艺术向着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的角色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凤阳花鼓传承人与理想角色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因此,只有厘清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特征与角色建设现状,明晰其角色构建路径,凤阳花鼓传承人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实践,推动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薛晖 《儿童音乐》2014,(1):54-55
正【例4】《凤阳花鼓》是由湖南省长沙市艺术(音乐)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陈善冰老师设计并执教的一节课。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唱歌课,内容为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为自组教学内容。陈老师为《凤阳花鼓》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能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凤阳花鼓》,表现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能随教师的指挥参与演唱歌曲,感受安徽民歌的地域风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内容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对比演唱新旧不同的两首《凤阳花鼓》,体会两首歌不同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探究了民俗体育视角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蕴含的多重民俗体育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凤阳花鼓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价值、全民健身的体育价值、“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地域特色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人的断层、传播方式的局限、民俗体育价值研究不足、社会关注度的缺乏等情况,是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现代传承遭遇的诸多困境,值得我们警惕。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体育价值,创新推广方式,探索凤阳花鼓与现代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的融合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凤阳花鼓,增强在年轻人群中的吸引力;培养传承队伍,开展数字化保护,保障老艺人、培养接班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凤阳花鼓成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标杆;创编广场舞,服务全民健身,创作具有凤阳花鼓特色的健身广场舞,使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文旅交融、五育并举,打造凤阳花鼓的文旅IP,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探索一条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合作的新路径,让这朵“东方芭蕾”之花更加绚丽地绽放。  相似文献   

8.
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州学院学报》2018,(4):61-63
凤阳花鼓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断层现象。通过对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的必要性、必需性,以及可能性等的阐述,提出了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延续传统的传授方式,并在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增加时代信息元素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静 《滁州学院学报》2008,10(1):123-124
保持凤阳花鼓的原生态风格,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凤阳花鼓的空间原理以及情感因素其次要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最后要注重凤阳花鼓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和编舞技法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加深学生对凤阳花鼓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工艺美术法律属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上对传统工艺美术及相邻客体区分保护 ,是修订《著作权法》和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办法不能回避的问题。传统工艺美术是一各特殊的无形财产 ,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其他相邻客体无法比拟的 ,目前立法上对它的保护必须得到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3.
湘南民居屋顶装饰形式丰富,崇尚变化,以精为美,以物寓意,崇尚自然与传统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的汉家山歌,因为草海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人文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它多以爱情为题材,使用了一些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较强的方言化倾向。威宁草海的汉家山歌具有特殊的传承方式,也因为如此,它在面临传承危机的同时,也显示其继续存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花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先生于1946年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该曲汲取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等民间歌舞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以《花鼓》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其民间歌舞化主题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民族风格,分别从前景、中景、背景和全景等景别角度探讨了该作品演奏中对民间歌舞艺术形态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关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最为精彩的便是民间刺绣。本文以关中刺绣虎头鞋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民间刺绣的民俗文化、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并剖析其生存现状,探索其艺术价值及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7.
紫阳民歌的比喻修辞手法多样,形式灵活,具有质朴新奇、即情即景、诙谐幽默、鲜活灵动等艺术特色,同时体现了紫阳人的宗法伦理观念、农本位意识、幽默豁达的精神品格以及紫阳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使紫阳民歌在艺术表现方式、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三方面达到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让艺术之美贯穿于民间文学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精心挑选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利用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探讨民间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文学、历史、民俗等),让艺术之美贯穿于民间文学教学之中,两者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可以使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感受和领悟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闽南民间寺庙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民间寺庙的艺术元素分别在建筑、雕刻、绘画、楹联、音乐诸方面充分表现,运用自如,巧妙配搭,其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一、世俗化。神性被淡化,神人之间界限较模糊,反映闽南人文性格中务实、理性的一面。二、伦理化。即宗教艺术与伦理教化相渗透,主要指向为封建正统文化理念——儒家的传统道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神本体,成为独立的伦理艺术存在。三是区域化,具本地区的独特风格。艺术创作的材料本地化,内容表现本地化,艺术创作手法本地化。四为综合化,指把各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以调动信众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烘托渲染宗教氛围。因此,在闽南民间寺庙乃至分香台湾的民间寺庙。信众感受到的远远不只是宗教的奥秘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蔡氏古民居的石刺艺术,通过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的认识,理解民族丰富多彩的造物思想、艺术成就、地方特色,从而给今天的艺术创作以重要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