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生存本质之所在。围绕儿童关爱主题组织课程———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世界等,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取向的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客观性、抽象性、封闭性。为解决科学取向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依据现象学理论,幼儿园课程在课程主体上应唤醒教师、儿童与家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意识;在课程本质上要注重生活意义的延展,关注教师与儿童的伦理存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世界,反映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有专家的理性语言,更要有教师、儿童与家长的诗性语言。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具有哲学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教学理念的新取向,是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但是,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理念新的发展取向,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以成人的逻辑对待儿童的哲学,把儿童作为成人来对待,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世界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课程:沟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建构完整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是当代教育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研究型课程的建构正是这一价值取向在课程改革中的体现。研究型课程以其开放性、完整性和交互性有效地沟通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它既承继了生活世界的直观性与自然性,又保留了科学世界的技术性和逻辑性。现代教育的领域性断裂在研究型课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合。因此,研究型课程成为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带给我们的是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课程的全新体验。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在引导儿童获取道德认知的同时,努力把社会规则通过体验的方式,内化为儿童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该课程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课改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1.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典型的城市中心取向。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各门课程在不同学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身心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的倾向,体现出浓厚的都市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9.
雷湘竹 《广西教育》2004,(7A):72-72
实践证明,生活和游戏对于3~6岁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生活和游戏曾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但后来,这种课程取向却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当前,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和游戏”的幼儿课程取向正在逐步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在对我国基础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代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改革的亮点,体现此次课改价值取向,也是反映了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认为综合化的课程是符合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课程改革仍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人本课程教育观,以生活世界时代发展为导向的课程教育观,采用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主的创新培养观,都对彰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了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生活取向。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即学科中心的课程观、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其中,后两者影响较大。分析和研究不同的课程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七次比较大的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存在轻视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的发展、远离生活与本土文化、官本位、功利化等不良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再现文化特色、促进民主参与、构建自由人格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9.
胡方 《江苏教育》2014,(3):59-60
2001年6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人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  相似文献   

20.
观点回放: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