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划船运动主要是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最大吸氧量(VO_2max)被公认为是决定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和耐力成绩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比其它项目的运动员为高。但由于最大吸氧量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耐力运动员所具有的较高的最大吸氧量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的结果而不是训练的结果。近年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耐力运动员的成绩与无氧阈的相关比最大吸氧量更为密切。研究还表明,无氧阈可通过耐力运动训练得到提高。所以测定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无氧阀尤为必要,无氧阈  相似文献   

2.
最大吸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运动能力和长期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有良好训练的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可达80毫升/分·公斤体重以上。这一数值几乎是久坐的没有训练者的两倍。仅具中等水平最大吸氧量的耐力运动员要在高水平的竞赛中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因此最大吸氧量是耐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最大吸氧量只是一种描述性的测量,只有对限制最大吸氧量的各种因素作出诊断和进行生理评价,才能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运动的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3.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和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该指标不仅可用于评定训练水平,还可作为选拔运动员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我国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我们对不同等级、不同项目的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了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对象与方法测定对象:参加第三届全运会的男子公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有氧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我国235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结果。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高于女子;耐力性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如用相对值(%Vo_2max或%Wmax)表示时,则性别差异消失。提示:在运动中女子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与男子相近。把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相结合,对运动员的可训练性和易训练性进行评价,在耐力性项目选材中可能更为有效。本文提供了我国男、女少年运动员无氧阈的正常值,可供科学选材及运动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最大吸氧量又称“最大有氧能力”。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最大吸氧量是反映人体心肺功能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又是估计运动员和其他劳动者身体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体育运动中,最大吸氧量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身体训练状态,区别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评定各种训练方法的效果(特别在准备期内)。确定运动训练的强度还可以作为耐力性项目选材的依据。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它是很有意义的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耐力训练能够提高最大吸氧量和运动能力。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为期一周的剧烈的耐力性训练可提高最大吸氧量。所以,就此意义而论,有氧功能的提高可以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半时反应(t1/2)(即提高最大吸氧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大约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之俊 《体育科研》2005,26(5):66-69
次最大强度训练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练(HIT)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关于高水平耐力运动员 HIT 的相关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最大吸氧量被认为是评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1,2),是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最大吸氧量水平的高低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关系密切(3,4,5),可以根据最大吸氧的水平来预测和估计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但是,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仪器设备昂贵,不易普及。测定最大吸氧量所采用的运动负荷十分剧烈,也不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对体弱又少活动的人、中老年人,以及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无氧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定。实践表明,采用无氧阈评价耐力训练效果较最大吸氧量更为敏感、准确;耐力训练可明显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无氧阈水平;无氧阈可用作评价心功能好坏的指标之一;心血管功能是限制最大吸氧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长跑、马拉松、自行车等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极需从生理机能、运动技术、训练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落后的原因,寻求改进的途径。为此,在1973—1975年期间对我国优秀马拉松、中长跑、自行车男女运动员的呼吸循环机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了解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探讨最大吸氧量与耐力项目比赛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最大吸氧量水平的生理要素;讨论高原训练及不同强度的匀速运动在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功率自行车上测得的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与在皮划艇测功仪上测得的最大吸氧量基本相同.男子皮艇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平均值为4.41L/min和55.59mL/min/kg,男子划艇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平均值为4.50L/min和56.62mL/min/kg,女子皮艇运功员的最大吸氧量平均值为3.15L/min和45.60mL/min/kg.同其他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氧吸量相比,皮划艇运动员每分吸氧量较高,而以体重计算的最大吸氧量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2.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最大吸氧量水平的高低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关系密切。但是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仪器设备昂贵,不易普及。测定最大吸氧量所采用的运动负荷又很剧烈,也不易被人接受。因此,国内外学者都曾探索间接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居住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特别擅长耐力性项目?本文对生长在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的10名藏族男子摔跤运动员和9名上海市摔跤队运动员,进行了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的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藏族运功员最大吸氧量的相对值显著大于上海市运动员(P<0.05),井且有较高的氧吸收率和较低的最大通气量;另外,藏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阈水平还略高于从事耐力性项目的竞走运动员,这说明他们有较高水平的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有氧能力的好坏是评定耐力性运动员运动水平高低的标志。有氧运动能力强,可以减少运动员的缺氧程度,运动员的利用率高,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反映有氧耐力的最佳指标是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大的运动员,他的有氧耐力就会好。运动员阶段体能状况如何,可以通过实验室最大递增负荷试验的有氧耐力的好坏来评价。体能状况不好,他的最大吸氧量测定不会理想,同时可以观察到,实验室极限负荷运动试验后即刻的疲劳恢复不会好,而运动后即刻的疲劳恢复情况与出现的最大吸氧量平台现象有着密切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蓉 《体育师友》2003,(1):22-23
1 问题的提出 广泛间歇训练法是用来发展一般耐力的,即提高持续的有氧工作能力的最佳方法。广泛间歇训练包括持续的变速跑练习,如果训练安排得当,能使运动员具备高水平的有氧耐力能力。这是关于跑的项目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罗旭明 《体育科技》2010,31(1):50-53
短跑是田径运动竞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人体运动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无氧耐力,无氧耐力的运动表现为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短跑成绩,比赛最终的名次。采用文献资料法,就短跑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速度耐力的能量供应系统,探求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短跑的速度耐力是以糖酵解供能为基础,影响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强弱的是运动员机体的糖酵解供能的优劣,而速度耐力取决于短跑运动员肌肉的糖酵解能力、抗乳酸能力以及脑细胞耐酸性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的控制训练负荷和间歇时间,能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外对高强性间歇训练法的运用和研究较多,但国内速滑界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有氧耐力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黑龙江省队的速滑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提高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对有氧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是发展运动员机体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比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速度耐力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以持续的高速度跑到终点的必要素质。在训练过程中发展速度耐力的手段是很多的,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大强度间歇时间相应较长的间歇跑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强度的要求一般是该运动员最大强度的80%左右。如某运动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4名青少年男子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跟踪研究,探索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有效办法。研究证明,提高青少年男子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水平,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间歇的训练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长期耐力训练后停止训练所产生的影响,七位受试者参加了为期10~12个月的测试训练。最初4~6个月的计划是以70~80%的最大吸氧量进行训练,每周约5小时;其余6个月的是以70—80%的最大吸氧量作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