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的两种永恒之分提示着两个基本时间视域:一是原本的永恒作为时间总体所显现的神学时间视域,一是时间总体性的绵延作为时间现在成像的哲学时间视域。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引出纯粹哲学的物理时间。奥古斯丁则力图以心灵时间取代物理时间,来复归柏拉图的神学视野。舍勒的现象学神学从生命出发,在奥古斯丁基础上提出"位"的"永生",通过"位格"这一人神共有之物,弥合了世俗哲学与信仰神学。  相似文献   

2.
教师课程理解的生存论意蕴——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课程理解是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并非仅是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旨在实现对课程文本中课程设计者原意的复原,而是在事实上构成了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理解最终所实现的则是课程意义的不断创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然,不是孤悬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天然之物,而是纳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对象性存在被社会实践中介过的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无机界与人类历史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规定,在现实关系中相互转化,自然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社会是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洞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涵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无疑,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然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野心日益膨胀,科学技术作为满足人们欲望的工具和手段而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面对物欲横流与科技理性充斥于其中的时代,作为需求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单纯的物质繁荣带来的虚假的幸福时,人的精神被异化,人类失去了依靠,生命的价值被现实追求所淹没,人不可避免地沦为“单面人”而丧失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工具理性思想在教育领域中主要体现为:把教学视为一种…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主体的实践活动(如教育)既具有工具理性,可以满足其他活动(如发展经济)的需要,又具有价值理性.可以满足人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如道德或精神追求)。工具理性仅仅是手段.价值理性才是目的。教育当然具有也应当具有工具理性.但还应当指向更多的价值理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受人类社会几百年来工具主义、技术决定论发展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勇著《生命的容颜》一书,从书名上看,像是描写和诉说生命的容姿与容色,其实却是一本美学专著,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示:"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探微"。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生境界则是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著者的视域中,"生命"一词非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从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生命"的范畴。在这里,"生命"所指谓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它凝聚出来的是"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7.
从语课程的内在角度来看,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化下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人性则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课程的人性,是指语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根据语课程人性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策略实施语课程人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慧 《现代教育科学》2015,(2):44-45,58
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首先在理念层面上让学生了解生命、感知生命;其次,在实践活动层面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设置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展开生命教育的学科和管理渗透、开展相关生命实践主题活动以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个角度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属性 ,它源于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传承文化的工具。可见 ,“工具性”只是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 ,其内在意义和价值在纯工具论的领地里是没有位置的。然而 ,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 ,人的表达、人的交际、人的思维、人的社会历史文化 ,都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因此 ,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还要培养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关涉怎样希冀教育。讨论教育与生命对于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西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方向举行了"教育与生命"专题研讨沙龙。取得如下共识:人的生命是自为生命,人只能是个人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之中展开,因而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人的类本质。教育要实现工具性教育向生命教育的转变,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人的生命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价值信念对澄清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将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唯此,教育才能使人的自为生命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中国教育史研究一直注重精英思想与制度形成,而忽视了教育中的人及其活动本身。教育史学的理论品性不断地得到提升,却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变革缺乏足够的关注。实践品性视域下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强调教育史研究在对当代教育生活的关注中理解教育变革的历程,重新确立人及其活动在教育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走向生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意味着教育史研究视线的下移、研究范式的变革和表述方式的更新。教育口述史作为实践品性视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种形态,正日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史研究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立场、路径与所持的实践观有紧密的联系。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规范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都把教育实践当做人类认识理性规范下的教育行动。这种规范化立场在当前造成了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与复杂的日常教育实践的疏离。新兴的教育哲学开始承认实践的自在性,开始真正关注自在的实践世界。建立在自在实践观之上的教育哲学是一种实现实践转向的教育哲学,可以称为实践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在发展中应坚持理性秩序与实践复杂性的持续互动,建构包容复杂性的整体性理论;坚持对合理化封闭取向的批判和追求合理性的开放态度;坚持把实践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历史认识活动的研究优先于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被抽象化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并且从主体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人的活动,这启示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活动取向的转换。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关注教育历史上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将教育史学术实践视为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的过程。它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人与活动,从当代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感知曾经的教育生活世界,在对教育活动及其过程的把握中重构历史情境,并由此拓展出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教育活动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极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是现代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道德、去智慧、无根的极端符号化教育导致了知识、生命、行为和生活等四种形式的异化.人之身体介入和实践操作核心的实践教育哲学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对教育的异化问题而提出的.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知识教育实践化,生命体验艺术化和审美化是实践教育哲学的一体两面.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哲学倡导一种身体-实践价值取向的新教育.新教育以新感受力的养成为逻辑起点,采取对话和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进行实践育人,达至个体最高之审美境界,引导人类走向诗意存在.最后,实践教育哲学在发现与合流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和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传统中,澄明人的真理才是唯一、本真的教育真理.由此,身体解放的人性蕴含,以及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教育的问题不能单纯在认识领域解决,必须要在实践领域探索。西方当代实践哲学将视域从认识领域转向实践领域,从研究认识的可能性和条件转向关注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我们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根源和线索。  相似文献   

17.
在生成视域中,高校教学是一种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的实践活动,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实践存在。然而,在律规性教学中,人的存在偏离了本真状态,而异化的根源则在于统摄教学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要超越律规性教学中"人"的生存困境,"生成性教学"是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生成性教学,其关键是哲学思维方式要从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其基础是高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师德性,其保障是高校教学应实行交互性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生命教育是学校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如何开展,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生命教育不应该只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基于实践哲学,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教育是一种"实践":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教育追求善的活动;从辨析的角度看,教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从功能论的角度看,教育是使灵魂的理性功能充分发挥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4位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大师的观点,提出实践哲学是主体不断寻求价值超越的精神生命活动。根据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教育哲学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合目的性危机。教育哲学要走出困境,可以从5个方面寻找出路:一是教育哲学的发展需要民主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哲学需要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三是教育行动须与教育思想相结合,四是教育哲学须与教育科学相贯通,五是教育哲学实践主体须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