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分解-协调的系统理论,采用软计算方法测算广州市及各区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对目标系统(广州市"十区两市")按照科技进步水平采用遗传-自组织迭代技术进行软分类;通过模糊神经网络构建从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及研究与开发到经济产出之间模糊映射关系,得到不同科技水平的子系统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计算广州市及各区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推进剂。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以货运周转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为衡量物流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运用Logistics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边际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和拐点分析法测算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处于拐点之后,物流业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  相似文献   

3.
朱迎春  王大鹏 《软科学》2010,24(2):79-82,98
在E F Denison和A Maddison算法基础上进行延伸,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比较区域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有1.267%,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呈现由东向中西部地区逐步递减的梯次分布。  相似文献   

4.
王丽君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73-179
标准存量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介绍标准类别和标准机构,分析各国国家层面上的标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研究基于生产函数法测算标准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分析测算我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方法。将发明专利和国家标准作为测算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扩散程度的指标,使用永续盘存法测算专利和标准的有效存量,并根据我国1985—2017年数据分析资本、劳动、专利和标准等要素的年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本驱动,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需要研究新的要素驱动模式。建议通过鼓励创新和制定标准相关政策,提高创新驱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利用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6.
标准存量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介绍标准类别和标准机构,分析各国国家层面上的标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研究基于生产函数法测算标准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分析测算我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方法。将发明专利和国家标准作为测算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扩散程度的指标,使用永续盘存法测算专利和标准的有效存量,并根据我国1985-2017年数据分析资本、劳动、专利和标准等要素的年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本驱动,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需要研究新的要素驱动模式。建议通过鼓励创新和制定标准的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贺勇  廖诺  张紫君 《科研管理》2006,40(11):247-256
构建“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T-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测算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1990-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资本水平;然后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聚类算法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资本贡献率”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人才集聚水平最高,其平均集聚度达到22.31%,青海省人才集聚度最低,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仅为0.51%;人才集聚水平不同,其区域的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等九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35%,宁夏等八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10%;总体而言,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贺勇  廖诺  张紫君 《科研管理》2019,40(11):247-256
构建“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T-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测算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1990-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资本水平;然后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聚类算法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资本贡献率”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人才集聚水平最高,其平均集聚度达到22.31%,青海省人才集聚度最低,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仅为0.51%;人才集聚水平不同,其区域的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等九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超过35%,宁夏等八个区域的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10%;总体而言,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严格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相互融合,作为科技重要组成部分的专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论文大都是从理论上探讨专利制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没有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二者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专利制度对经济贡献测算的理论思路,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了广东专利制度对经济的贡献,探讨了专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防科研支出经济增长贡献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飞  杨小庆  熊磊  何铁彦 《预测》2003,22(1):57-60,49
本文从分析国防科研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入手,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深入分解综合要素变化率提取出国防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并根据国防科研投入产出的分布延迟特征建立了国防科研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出1999年国防科研支出对2009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而言,抑制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是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而政策调控的前提条件则是理清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本文尝试着构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城市用地扩张理论框架,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城市扩张的作用随城市规模升高而递减。小城市用地受到三产业发展推动,而中等城市、特大城市用地则受到二产业发展的推动,其中特大城市受到二产发展更强的影响。大、特大城市较之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受到政府财政支出更强的推动。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仅对大城市用地扩张有促进作用,对于小、特大城市反而有抑制作用。土地财政的增加也会显著推动城市用地扩张;②相比于地级市,高行政级别城市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其用地扩张有着更强影响。由于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政府干预能力较强,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的问题,二产业仍然是高级别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用地扩张的强影响力因素,这则有悖于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在证明了城市间存在异质性之后,本文建议,相应的城市用地调控政策应该意识到城市间的异质性,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加权秩和比的评价方法,对1993年全国各省(市)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为定量评价科研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科学评判生态退耕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对相关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正宁县为案例区,从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土地产出效益、环境支持力、政策补贴4组准则出发,选取了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1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1995-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测算体系,并通过相对接近度法(TOPSIS),来多层次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时序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层次聚类法,基于全部指标对研究年份进行聚类,进而区分研究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的时间节点。结果表明:①构建的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指数CI)、土地产出效益指数CO)、环境支持力指数CE)和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CT)时序曲线都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CT)最大值为2002年的0.77,最小值为1995年的0.20;②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将正宁县退耕前后16年的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特点划分为:1995-2002年的波动调整阶段、2003-2007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和2008-2010年的巩固预警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农科院校学生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达到基本理论适度、够用原则,解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有机化学教学的最佳效果,突破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力争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供应链管理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云 《现代情报》2009,29(4):90-92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探讨了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及作用。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瑞芳 《科教文汇》2013,(24):145-146
现代社会是一个团结合作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向更广阔、更精细方向的发展,仅仅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点。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情感、感知、操作等方面有了亲身经历,从而达到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