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循序结构突变检验、变结构协整模型、Cusum平方检验和Theil不等式系数分析出我国区域能源价格和碳排放强度的结构突变点,在考虑结构突变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拟合能力更强。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能源价格通过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能源效率间接作用于碳排放强度。我国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呈正影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呈负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最大;各区域的经济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呈负影响,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最大;能源效率对碳排放强度呈负影响,其中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刘妍  赵晶  李晨 《资源科学》2022,44(6):1091-1104
在全球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的影响已渗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正确认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环境风险对“双碳目标”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非对称传导效应视角,采用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EPU在长短期对碳排放的对称与非对称影响,并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展开异质性分析,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EPU上升、下降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EPU对碳排放短期存在非对称影响,长期存在对称影响。在短期,EPU上升显著影响碳排放,而EPU下降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在长期,两者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EPU下降促进碳排放。②EPU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在短期,EPU变化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对中、西部地区作用显著,并表现出非对称影响;在长期,东部地区仅有EPU下降会增加碳排放,中、西部地区EPU与碳排放呈现负相关的线性关系。③碳排放在不同区域受到EPU冲击后的调整速度不同,东部地区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能更迅速地调整并稳定碳排放水平。④EPU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效应表现,EPU上升通过抑制经济增长活力导致碳排放降低,EPU下降通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碳排放增加。未来,政府应审慎调整经济政策,健全和完善市场信息披露体系并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房价在各地区间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故仅以全国为单位去分析房价是有失偏颇的.本文应用1999—2013年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找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房价依赖人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最高,说明西部房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水平的发展.中部地区房价受银行信贷的影响最大,超过了人均收入和土地价格对该地区房价的影响,说明正在向中部地区蔓延的的金融行业发展势头正盛,有效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东部地区房价受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可能是由于较高的收入水平导致一部分投资投机需求出现,导致房价非理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焦兵 《资源科学》2011,33(8):1546-1554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然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引致西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视角出发,利用1991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种关系更加显著。同时,检验还发现西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对碳排放量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系数达到16.4,二次产业内部采掘业和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影响系数达到14.3,人均居住支出和人均交通支出的影响系数也分别达到5.6和6.5,而传统的人口规模、收入规模则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影响系数仅为0.73和0.86。因此在制定西部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战略时,需要更多的从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5.
李子豪  刘辉煌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95-1503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利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地区碳排放水平的绝对和相对指标,并对各省区按照经济地理因素进行东、中、西分类,实证检验了FDI通过技术渠道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的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滞后一期的FDI对各地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显著的正面影响,FDI对中部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不甚明显,FDI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则存在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农业技术进步估计值,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考察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国家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碳排放具有强路径依赖性和滞后性,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从地域层面,东部技术进步值最低,中部农业碳排放总量最高,西部技术进步值最高、农业碳排放总量最低。东部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玉华  俞立平 《情报杂志》2012,31(4):107-111
基于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采用2002-2010年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化与物流的关系.结果显示:信息化对物流具有显著贡献,推进信息化对物流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不同地区信息化对物流的贡献相差不大,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化对物流的推动作用本身与地区关系不大;信息化水平和物流发展水平均以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信息化水平超前于物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与资源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飞  董锁成 《资源科学》2011,33(11):2204-2211
步入21世纪以来,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尤为严重。在此首先对西部地区畜禽养殖粪、尿及其氮、磷污染物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负荷进行估算,发现各个地区的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均较大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平均农用地畜禽粪便承载负荷已高达16.4t/hm2。其次,对畜禽养殖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畜禽养殖氮、磷污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应该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5)万元队。除内蒙古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倒U形EKC左侧,畜禽养殖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后西部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无疑是畜禽养殖粪尿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养猪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养猪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并对养猪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纵向来看,我国养猪业碳排放总量基本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特征,碳排放强度随着养猪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2)横向来看,中部地区养猪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小,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养猪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介于中西部之间;(3)效率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养猪业碳排放,与2000年相比,2001—2012年累计实现了38.61%的碳减排;劳动力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养猪业碳排放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别累计产生了1.57%和57.62%的碳增量。可见,经济因素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方法中的EBM模型,测算中国西部11个省市的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和技术创新对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呈波动递减的趋势,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规模效率偏低是其偏低的主要原因;对西部制造业来说,贸易开放度对其碳排放绩效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其碳排放绩效呈正向影响。认为政府应鼓励西部地区制造业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制造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实现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丽  孙炜琳  姜茜  黄圣男 《资源科学》2022,44(5):1051-1065
准确评估环境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排放的影响,探寻政策影响机理是科学制定畜禽养殖环境政策的重要依据。为此,本文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环境政策对中国畜禽养殖污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①自2014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环境政策有助于减少畜禽养殖污染排放;②一系列环境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排放的削弱作用存在主体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环境政策在初始污染水平较高的省份、畜牧大省以及东部省份的影响效应较为明显,在初始污染水平较低的省份、非畜牧大省以及中西部省份的影响效应不明显;③环境政策实施使得养殖总体规模下降、规模化程度提升以及养殖结构调整,进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排放,而环境政策虽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但难以进一步起到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作用。据此提出要提高中国畜禽养殖环境政策的政策效率,需要进一步以差异化政策促进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的协调防治,挖掘规模化养殖、技术进步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此外要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问题。本文不仅为畜禽养殖环境政策优化调整提供定量化参考,还为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查建平  范莉莉  高敏 《软科学》2014,(11):30-34
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运用序列DEA方法,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信息,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对20032010年我国省级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显示:我国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整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尚处于较低水平,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规模、产权结构、技术进步、重型工业化、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碳排放经济绩效起到显著而又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明确,厘清作为农业碳排“大户”的畜牧业碳排放格局,对未来畜牧业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及其他产业系统性减排机制的构建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在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模型,引入Dagum基尼系数,从畜牧业经济和生产视角分析各区域间畜牧业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分解差异来源。【结果】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在63864.58万t~79529.47万t之间波动,年均增长率0.95%。其具有3个阶段特征,即高位波动上升、断崖式下降以及缓慢回升又回落;②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延伸至西南的畜牧业主要碳排放带;③畜牧业碳排放的生产效率呈南高北低的局面;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带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④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8,处于“完全公平”状态。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地区内差异贡献>超变密度贡献。【结论】无论是经济效率还是生产效率方面,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上均处于公平状态,但青海、西藏等局部地区的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根据具体地区的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朱卫未  缪子阳  淦贵生 《资源科学》2020,42(11):2170-2183
碳排放控制是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碳排放减额分配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具有公平性质的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和引入保证公平性的减排能力系数构建了基于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的改进型中心资源分配模型,选取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算例进行碳排放的减额分配,最后通过基尼系数衡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②部分传统能源大省(区)的实际碳排放额与目标碳排放额差距较大,处于超排严重且碳排放效率低下的状态,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并贯彻落实减排政策;③减额分配方案较为合理地提升了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基尼系数。研究结果不仅为如何有效、公平的分配减排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家层面的减排目标分解及省域层面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何艳秋  戴小文 《资源科学》2016,38(9):1780-1790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由西向东减弱,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东部最强,中部最弱,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西部最强,中部最弱。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农业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陈璐 《资源科学》2016,38(2):265-275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 ,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②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③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④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⑤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