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境激趣,提高课堂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学生法制、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教科书的编写。这套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探讨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伦理教育主要是以学科渗透的形式开展,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载体.地理新课程从课程基本理念的引领、课程目标的相关、课程内容的支持、课程实施的落实等角度全方位体现了它与环境的密切关联,为地理课更有效地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核心体现在选题、设计、讲解、表现及效果等五方面。 微课的“四微特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实际上包含了“学程”和“教程”两个方面。而“课”是指教学上的一个阶段,或课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课程的组成单元。  相似文献   

5.
论融合型心理教育课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纪之末,以发展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为主旨的心理教育正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课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使心理教育科学、有序、富有绩效地开展是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正在探寻的课题,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人们常常把心理教育狭隘地理解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其实,在注重矫正型心理教育的同时,它还有更为广阔的课程领域,以学科、活动等方式融入心理教育的融合型课程尚未引起足够地重视,这一具有隐性课程特点,包融于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教育课程形式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能够发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发展、深入。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变是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堂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而信息技术作为小学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它不再以技术传授的角色出现在小学教学中。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体现教材以下3个最主要的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2、以任务驱动为主线3、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接下来就谈一下我对《信息的下载》这堂课的一些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章在对传统知识(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观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以活动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政策、师资培训制度、评估制度、课题研究、学校行政等方面的支持。并依此提出了“观念到住”、“师资校本培训”、“学生的实际需求”、“校本资源的评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为前提,这既要求教师改变将信息技术视为“辅助性手段”的观念,也要求教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国的师范院校要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与专业类、教育类课程的相互联系,还要合理规划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以加强综合实践教育为方向,强调改革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的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过于集中学科本位的做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全面实施新新课程方案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使命,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教育乃是课改的必由之路。为了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工作,以达成该课程目标,我们提出了下列设想:一、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继承传统的综合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课程,它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  相似文献   

10.
“双新”指的是新课程、新教材,“新”的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双新”改革的实施为学科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动力支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在“双新”的引领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成长为一名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把美术学科看作“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并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美术技能,还必须渗入一些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知识,这就是审美、创新、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在美术课中必须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而且它本身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误区,恢复历史教育“人文素质养成”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场刷新时代的教育实验与变革已经启动,为了学生和教育的明天.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尝试、实践、反思.提出了“真心实意搞课改,扎扎实实抓课堂”的口号,确立了“以科研促课改,以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一年来,我们依托一年级实验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为重点,以课程改革系列活动为载体。凭借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优势.全面展开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于STEM学科融合教育理念,针对当前各类理工科高校“电动力学”课程主要重概念叙述、逻辑推导,以教师为主体等问题,以“波导”这一章节为例,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地理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课堂的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它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这次课程改革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因此,立足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去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会有所帮助。以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切入点,从教育的合理定位入手,进而对我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学校教研、考试、学生学习负担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为其定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教育,并为新课程注入活力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唐红 《学周刊C版》2011,(10):70-7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实现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教师的作用,是把物理科学“转移”为基础教育的物理学科或课程、把基础教育的物理学科或课程“转换”为学生的物理科学的学习活动。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在价值,就是使高师物理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这些“转移”。由于现行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价值,造成其内在价值难以被未来教师认知和实现。因此,必须以实现“转移”为我国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价值,改革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使命的核心载体。我们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子项目《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希望通过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研究,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从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转到以课程为核心,从“教什么”“怎么教”上升到“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层面,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专业,它的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专业结构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为基础,包括“通识化教育”、“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应达到大学本科生的一般素养、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