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滕洋洋 《金秋科苑》2010,(21):56-58
生物产业既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对人类社会解决粮食、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经济的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2.
赵明霏 《未来与发展》2012,35(9):78-82,7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从21世纪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服务业中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业发展又出现了一次新的转型,即从传统型服务经济向知识密集型服务经济转型.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表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依靠全球的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通过国际科研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科学问题和挑战已成为大科学时代的内在需求。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创新日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4.
二次创新与我国制造为全球化竞争战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了各自的战略,在其原有雄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创新力度,并通过全球化战略来实现,加剧了全球的贫富二极分化。如何面对这样的严峻考验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问题。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环境下,创新过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有必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探讨创新问题。在全球环境下,中国的创造业靠什么来建立、维持、巩固与发展竞争优势呢?这是一个引起中国与企业家关注的迫切问题。本运用二次创新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提出了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并指出了我国制造业将自身置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积极开展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的全球化竞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4):343-346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多、家底薄,在资源、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方面,任务是艰巨的.因此,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逐步实施,对资源、环境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在发展经济中解决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最终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建设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正因为科学技术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与环境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科学中国人》2003,(12):14-15
如果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环境问题,我认为目前应有三大问题必须解决:一、要大力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所谓环境产业就是环保的产业化。也就是把别的产业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由环境产业去消除掉它。过去,环境问题没有实现产业化,大多依靠政府。政府办一个事业单位来进行污水处理,但是仅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这种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所谓事业单位,无论是投资还是经济运作都不行。因此,中国要解决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技术引进,可使技术落后者通过发挥后发优势,以较少的代价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跨越,是当前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消耗也不断增大,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资源需求的大量增加,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因此,加强我国面向21 世纪的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力于面向世界解决我国短缺资源的战略接替问题;②有利于改善我国资源消费的结构;  ③有利于我国尽快适应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全球化的要求。中国21 世纪的全球资源战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球主要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供需预测;  ②世界主要国家资源战略及其演变;  ③中国21 世纪初叶主要资源的供求预测; ④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的优势资源、如何弥补我国的资源劣势以及如何对一些战略性资源进行储备。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人类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全球问题及其交织的危困。在科技、信息、生产、消费、金融、文化、教育等全球化的背后,是沉重的资源被开采枯竭、环境被污染、过多人口的负荷、耕牧地退化、生态破坏、气候灾变、金融风险、市场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居民危困等等的全球化。各种日趋严重的全球问题,足以证明人类对自然界和自己社会的认识都非常狭窄和片面。现代人类像视野狭窄、严重近视并患色盲的人,驾驶着方向盘和刹车都不灵、油耗高、污染重、噪音大的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简述生态文明起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列举了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学途径。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学提供研究对象和平台。污染环境、过度利用和开发自然、过度消耗资源、盲目利用和改造自然等等都是与生态文明相违背的行为。从加强生态学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学意识,国家的重大工程计划要充分吸收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要配备生态学专业人才,加强国家的生态战略研究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预报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 途经 。  相似文献   

12.
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顾晓薇  王青  王军  张波  丁一  李广军 《资源科学》2007,29(1):142-146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国家生态压力总量与国家生态效率的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应用该指标对我国1990年~2003年的本国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面积、本国生态赤字及本国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中国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及其构成和主要矛盾。结果表明,我国的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现在的超载程度已很严重。这一期间我国的本国生态利用效率从2 070元/hm2增长到4 046元/hm2,年均增长率为5.3%。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压力相对减量;但这一时期的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导致本国足迹增长较快。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是以本国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而能源和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仅注重环境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根本途径是从源头实现资源(尤其是能源)需求减量,并应特别重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生态意识的培育。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公民的深生态意识。深生态意识的内容包括整体论自然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优位的科技观、生态生活观等。  相似文献   

14.
王青  胥孝川  顾晓薇  刘剑平  王晓旭 《资源科学》2012,34(11):2133-2138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反映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的生态压力的直接和间接生态足迹模型,前者度量露天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直接损害;后者度量其能耗产生的CO2排放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冲击。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建立了露天开采的生态成本估算模型,包括直接生态价值损失、外生生态价值损失、复垦成本和能耗生态成本。针对某露天矿的最终境界和生产计划,估算了其生态足迹、生态成本现值和矿山利润现值。该算例显示,总生态成本现值是不考虑生态成本时矿山利润现值的78%,不由矿山经营者负担的外生生态价值损失和能耗生态成本是利润的33%。可见,如果国家强制要求矿山经营者负担全部生态成本的话,露天矿山的投资回报将大幅下降,许多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床将不被开发,这对保护资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资本理论与安徽省生态资本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提高和人们对资本的认识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资本概念由此产生.生态资本有关理论研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从资本发展历程角度阐述生态资本的涵义和特点,并对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条件和生态资本提出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对生态资本经营目的和步骤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省生态资本经营措施和保障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生态资产测量及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该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MODIS卫星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陆地生态资产的定量测量.定量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资产存量为3 913.7×108元,其中草地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最大,占研究区总生态资产存量的50.2%,但森林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 144元/hm2,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北部到西南部以近似几何级数的方式急剧递减,广大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提高生态储量的潜力巨大.在对内蒙古自治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其组成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资产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目标,并对研究区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维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生态调控的主要目的,因此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的生态调控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青海省境内沿黄地区是黄河的源头区,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该区面临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功能损失。本着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依据主导性原则,按各生态功能区所占面积比例,将研究区确定为黄河源生态功能区和青海东部生态功能区。前者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后者则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控制。从生态功能损失的机理看,前者水热矛盾突出,自然因素限制,而后者则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过大。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提出了以“保”和“建”为主导思想的生态调控方案。黄河源区以保护为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现有林地的管理,对草地沿环境梯度实行分区治理。青海东部区以建设为主,通过水土治理工程和植被综合恢复工程,实现生态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情报     
生态情报是指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求得一定对象自身最佳的生态平衡、和谐共进的状态,对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组织和人员生存发展状态予以关注和研究,并及时提供能够更新或改变原有意断的真实信息.本文在分析生态情报具备的观测、中介、控制和创新四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自适应性原理、相生相克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定律、边缘效应原理在生态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高校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沈阳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2003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表明:这4所学校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7 218 hm2、11 862 hm2、7 612 hm2和24 787 hm2,生态效率分别为0.8人/hm2、1.18人/hm2、2.45人/hm2和0.94人/hm2,即1hm2土地提供的生态资源和服务只能满足培养1个~2个学生的消费需求;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重最高,达50%以上,能源中煤炭足迹占80%以上;食物和垃圾足迹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校园建筑面积、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结构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大小和构成以及生态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降低校园生态足迹、提高校园生态效率指明了主要矛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38.8%,但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作为传统农业地区,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基本上处于我国农业地区的平均水平,与常规集约农业地区的差距不大。然而,由于青田县人均生态足迹仅为0.6952 hm2,因此可以维持在生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