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与旧大纲不同的是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了,于是教师们困惑了——新课程下还教应用题吗?怎么教呢?在教师对应用题教学感到茫然、困惑之际,专家、学者大力宣传的新理念以及对传统应用题种种弊端的讲述,似乎使教师“豁然开朗”了,在课堂上竭尽全力体现新理念,可一次次的实践结果却让我们越来越吃惊。于是教师又茫然、困惑了,为什么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反而在下降?我们的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忽视了“继承与创新”这…  相似文献   

2.
人总是在变化中才想得起来要去思考和反省一些问题。数学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经验尤其是生活经验,这就有了教学方式上对“情境”的迷恋及接踵而来的声讨。改革还专门引进了一些看起来十分生活化的知识,于是又让人产生了对“数学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界限还要不要”、“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的追问。探究性学习大面积地进驻课堂,就有了对“过程性”之价值的质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经提出,“让学生提出问题”成了一种近乎模式化的“规定动作”。可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不需要培养的吗?与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有何关系?提出问题之能力的内涵又是什么?“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关键是我们能否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能否直面这些困惑,能否以此作为我们加深对数学教育理解的支点。郑毓信教授的文章就是一种思考方向的指引。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力"不仅指向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两个维度。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水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分析和解决既定的问题,还能自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团队研究中,我们打破数学学习问题由教师提出的固有格局,开展了提升儿童数学学习提问力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从读懂儿童开始,走进儿童的数学世界。"带着这样的思想行走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曾经的我常把教材的重难点作为自己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核心,当我以儿童的眼光观察这些小问题时,顿时感到这些隐性问题背后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小问题中有"大思考",千万不能忽略"小",它是沟通儿童学习起点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它是教学实践与反思的生长提升点。一、倾听儿童的故事,洞察隐性问题隐性问题是一种以成人视角不足以重视的小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猜想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是生动而丰富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时常有这样的疑问: 问题一:直接体验与教材学习孰轻孰重? 问题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孰轻孰重? 问题三: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孰轻孰重? 教师对习以为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会产生感官的刺激和不同的印象,在心理学上这些都被称为“知觉”.这些知觉缺乏正确引导,慢慢地就会产生数学教学的偏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为“修订版”)颁布以后,对比这十年的数学教学历程,引发了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6.
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吗?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7.
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吗?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8.
平时在语文、外语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往往忽视这些.在数学课堂里,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如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数学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一门要求综合能力较高、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困难,成绩一直不高.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面对?又该做怎样的思考呢?高中数学的学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方法外,还要对数学的知识结构有深刻的理解.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解题教学等,都有各自的规律和要求.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规律和要求,让学生学得更好,让教师教得更精,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至  相似文献   

10.
教师所有的高明,都应当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把教师的引导变成学生思路,设计出引领学生思考的问题,借助操作和辩论来制造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课堂之“好”,课堂之“妙”。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操作,主动去实践,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新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学习、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样枯燥的数学学习就会变得鲜活、生动、易于理解,同时课堂也变得有趣了。  相似文献   

11.
纵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块学习领域中,每块学习领域都没有专列应用题,但每块都很重视学生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应用,能否应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这就要求我  相似文献   

12.
<正>一、期待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谈及儿童的"数学教育",不由会想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后,儿童对数学还有几分惦记?他们能"看"到身边的数学吗?生活中,儿童怎么用数学解决问题?之所以会思考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已经习惯于照本宣科、本本主义、割裂数学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过程与方法"可有可无,"情感与态度"形同虚设,"数学思想"无从感受,"数学活动经验"受到冷漠等太多无奈。这些无奈使儿童感到数学无趣,数学难  相似文献   

13.
感受数学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需求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疑惑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第一是“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是新课改编排进教材的内容,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涉及过概率的内容.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没有以前的教学经验的依托,也距离他们在学生时代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起来觉得有困难.第二是“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被安排到各个学期,但是每册教学的编写内容都比较少,在教材中的地位就没有那么显著,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第三是当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在他们现有的生活领域中,运用得并不经常.也不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所以,这部分知识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是摆在一线教师们眼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我们摒弃了“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并理智地加注了“价值引领”。那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到底该引领什么呢?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体现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自由、主动地走,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留足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出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其中有两三个…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启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尖锐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学生的个性差异该怎样得到关注?教学的个体化该如何得以加强?弱势学生群体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课程目标?对这些深层的、棘手的课题,我们还没有多少破解的良策。于是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中,不断生发出以下的追问。一、是“说数学”重要,还是“做数学”重要?数学课堂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让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大多…  相似文献   

17.
<正>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有40余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思考: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儿童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儿童到底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同时,我也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的可持续且全面发展"打好桩、留住根"?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与追问中,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逐渐清晰;就是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年。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转变,广大教师都致力于如何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思考的数学”“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在十年的课改中也不难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让反思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要解答各种数学题,怎样才算较完善地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呢?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并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解对了,只能算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体会”。所谓“体会”,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解对了,是怎样分析出来的?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过程是否简捷?”“这个问题开始没有解出来,问题出在那儿?”继而,更重要的是还要思考:“从解题的过程和方法看一看这个问题有没有特殊性?它对哪一类问题还具有一般性,能否得出更一般  相似文献   

20.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常习惯于根据课本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亦步亦趋”,直至得出答案。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间断的,理解是不深刻的。有时,一些教师借助示意图与教具进行分析,感到学生领会得要深刻些,解答问题的正确率也高一些。但是,这时学生依然未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思考的程度还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根据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积极动手和动脑的前提下,掌握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