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张聪 《体育师友》2010,33(4):35-36
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特点”非常鲜明,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甘落后,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却是纪律涣散、不思进取;他们为学校夺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也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加强体育特长生的人文管理既是体育训练科学的发展需要,更是体育特长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既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思、反省、更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全面、深人地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沈国兰  宋军 《体育师友》2010,33(5):32-33
一提到体育特长生(特招的运动员)的管理,相信很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会皱眉头。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特点”非常鲜明,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甘落后,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却是纪律涣散、不思进取;他们为学校夺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也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我们一线的教练员作为体育特长生的直接管理者,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这些体育特长生在录取成绩和收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照顾和优惠,吸引了不少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但是在这些特长生的招生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鱼目混珠,片面以成绩取人,舞弊行为以及招生后学生管理问题等。本校总结了多年来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和管理经验,采用了投标法,效果显著,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一、投标法的优点: 1.采用目标管理和合理的奖惩,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签署达标责任书,达到目标奖励,达不到目标惩罚,做到以激励为主,奖惩分明,让每个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一、品德优先,习惯养成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自身特点,强化其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育人的精神时刻鼓舞和激励他们。体育特长生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因此,在道德操守和行为习惯上,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因为运动技能的突出,降低标准和要求,避免由于特长生的一点不足而对自己和周围同学造成不良  相似文献   

5.
王建明 《体育教学》2000,(2):15-15,17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班的优等生与后进生都能很快被老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老师“囫囵”视之,造成集体性疏忽。对这些学生,体育教师因缺乏应有的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的进一步平庸化。因此,必须改变体育教师忽视“体育中等  相似文献   

6.
非体育专业教师是众多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由于其职业特点,脑力活动较多而体力活动较少、加之繁重的工作负荷、疲于应付的复杂社会人际关系,使得该类教师承受较大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容易造成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而这种“亚健康”,有向不健康——疾病状态发展的趋势,因此,非体育专业教师更  相似文献   

7.
刘勇 《体育世界》2008,(11):119-120
基于为我国高校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考试改革创新贡献一份力量的主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江苏高校现行的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考试程序、内容、方法和监督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考试方法的瑕疵,是滋生‘人为操作’行为和空间的主要根源之一”、“体育专业考试的监督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具备的他所监督项目的专业知识水平”等四条结论。同时也提出了“关于高校体育特长专业考试公平、公正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防范、物的违规违纪因素控制和可能造成违规违纪发生的环境改善’等三个方面”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与体育院校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文  王斌  王松 《体育学刊》2002,9(6):121-124
通过问卷时影响普通高校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因素做了调查与比较,用多因素分析法找出4个主成分(学校、个人、社会和家庭)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时高校体育特长生和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运动系学生进校后运动成绩提高优于高校体育特长生,在影响训练意愿的4个主因中,个人主因时运动系学生的影响高于体育特长生;而在社会主因方面,体育特长生则明显高于运动系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校体育》2004,(1):34-36
人大附中从1985年开始招收足球特长生,并把足球作为发展学校竞技体育的重点项目。其间,经历了传统校、足球学校、试点校和足球俱乐部(1992年),迄今已走过了十七个春秋。十几年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培养“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简称“三高”)的足球后备人才作为足球特长生的培养目标,不断改革、探索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廖平 《精武》2012,(8):69-69,71
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从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的目的性、能否学好文化以及对学习文化的兴趣等三方面分析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同时对体育特长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和对文化教师的要求进行了调查,证明了参加体育业余训练的学生,并不会产生厌学或不努力学文化的心理,从而消除家长、文化课教师对学生参加体育业余训练的顾虑。  相似文献   

11.
一、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重复太多无重点现行体育教材中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年级跨度太大,这就出现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一直学习“蹲踞式起跑”,“推铅球”之类的教材,但动作技术并无多大的区别。所以教来教去,只能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桂华 《体育师友》2010,33(2):48-49
在我国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进行培养,已取得可喜的成就。有的中学也招收体育特长生进行培养,同样取得一定的成绩。由学生运动员在国内国际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可见一斑。但在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合理地解决,势必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流失,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体育特长生高招优惠政策对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学习提供了形式多样、尺度颇大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让体育特长考生及其家长、招生学校、特长生输送学校或运动队皆大欢喜,也确实使大批体育特长生受益匪浅.但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考虑了政策本身的不良导向?是否对正在努力实行的“体教结合”有负面影响?是否考虑了教育效率?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和体育两个角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文化成绩不太好,对文化学习比较放松;组织纪律相对其他学生松散,但他们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吃苦精神。所以作为体育特长生辅导教师就必须根据特长生的特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这些体育特长生在录取成绩和收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照顾和优惠,吸引了不少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但是在这些特长生的招生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鱼目混珠,片面以成绩取人,舞弊行为以及招生后学生管理问题等:本校总结了多年来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和管理经验,采用了投标法,效果显著,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毕业班的体育教师,今年学校制定的成绩考核政策是,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升入重点高中的特长人数,因此提高特长生升学率成了我的工作重点。我的特长生是由“两个群体”组成的:第一个群体是既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文化课成绩又不错的学生,他们是我今年的“希望”,是准备盛开的“红花”。另一个群体则是由那些体育成绩虽好,文化课成绩却比较落后的一部分人员组成,他们只是一些“绿叶”。  相似文献   

17.
浅谈在健美操课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虽然也强调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做,教师做、学生练的单纯重视技术动作的传授式教学现象,这种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必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了一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体育特招”无疑会大大促进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开展,但“体育特招”又会造成有“特招”学校和无“特招”学校之间竞赛条件不均等,挫伤无“特招”院系参加体育比赛的积极性,致使体育比赛缺乏悬念、流于形式,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热情下降,群体工作严重滑坡,影响教师的团结等负面效应。针对这些问题,中提出了分组比赛,开办体育节,注意“特招”项目的平衡,实行招标上岗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体育教学领域中,“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兴趣体育”为主体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体育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如何教会学生锻炼,使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导促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把“四导式”教学模式引入体育课堂,通过在我校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20.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其宗旨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特长生,构建长效的高中体育教学管理体系。高中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构建完整的体育人才成长链,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抓好以学固牢基础、以练培养习惯、以赛升级训练、以评内省审视这样的实施过程,使体育教学一体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