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创新网络系统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组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本文以企业产品合作创新为主体对国家创新网络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国家创新网络系统对产品合作创新的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驿站对于加快知识流动与扩散,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创新释站建设由地方发起,已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和推进,形成国家站点、区域站点和基层站点无缝对接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基于中国创新驿站发展现状,以上海创新驿站建设为案例,预测中国创新驿站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当前创新驿站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 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 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 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 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构建三级四体系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对日本的技术创新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后,纳尔逊(1993)、伦德尔(1993)等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9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影响,证明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并对各国不同时期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我国目前也正在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因此,通过探讨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各级组成部分与保障与支撑,将有助于加快建立我国科技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许多国家都依靠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实现了经济腾飞.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努力实践科技创新的一种宏观战略方法.对中国而言,确定符合国情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大有裨益. 溯源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一书中,李斯特首先提出了国家体系这一概念,并且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实绩以及后进国家的技术政策选择等问题,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促进知识的产生、加速知识的扩散和应用的网络系统.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我国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活动的执行主体,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如何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造和使用的集合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即为创新系统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及分配机制也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各项机制有密切联系.文章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涵,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产、学、研两方或三方联合创新的行为;是系统性的创新行为;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的基础数据和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对历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全部国家就其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逐年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国际划分,监测4个统计期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情况;将中国与创新领先型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创新差异,进一步分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情况;运用优劣势分析,选取5年中中国排名最前和排名最后的10项指标,具体分析中国的创新优势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9.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引领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重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努力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极、科技产业融资中心、知识型人才栖息地、产学研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制度创新示范区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以增强区域创新的内生动力为重点,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激活各主体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运行绩效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新热点,近些年,国际上又出现了把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科技政策依据的潮流.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而要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首先要弄清何为"高效",决定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不同的国家创新系统的优劣等问题.本文试图在进一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给出一个可供比较的量化的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3.
创新团队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中坚力量,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为此,要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结合特色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牵引,不断探索创新团队运行和管理机制,形成稳定而和谐的创新环境,建设一批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实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对象,分析了我国创新基地的发展特点.认为我国创新基地建设实现了按重点学科和创新链的基本布局,"十二五"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快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提升创新基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是面向低碳技术创新的由多个组成要素构成的国家创新网络体系,构建促进国家低碳技术进步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功能框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构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选择加强低碳技术支撑、强化低碳制度保障、优化低碳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创新合作框架、夯实低碳创新的社会基础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一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等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蒙古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仍不完善.只有从整体上推进,才能在现有体制和基础上,构建起功能齐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英国公布的首份年度创新报告反映出英国在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已初步确立了国家创新表现的测度体系.年度创新报告的公布可以看成是英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对创新战略管理的"创新".本文通过对英国年度创新报告的分析,探讨了英国创新测度体系的形成、内容和测度指标的相关情况并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就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监测与评价,建立我国创新测度体系并开展标准的创新普查活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不竭动力.传统的创新政策往往强调供应方手段,如向企业提供研发资助、实行研发税收减免等.近年来,强调需求方的公共采购作为创新政策才得到一些国家的公认和重视.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面向创新的公共采购政策,并对我国实行创新采购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曦 《科技风》2012,(9):208-209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鉴于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杰出表现,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英国学者克里斯·弗里曼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更是将科技创新概念进一步拓展到了国家层面.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各自的国家创新政策特色,以期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应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顶层设计,而且要研究消除创新体系的障碍,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大量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创新、开放创新,建立使创新的萌芽蓬勃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以形成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