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 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3~6岁幼儿(男童181名,女童142名)的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数据,采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工具(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3)测量FMS,睡眠时间由父母报告,成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线性模型和等时替代均采用R软件完成。结果 (1)幼儿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动作发展关联紧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在成分之间分布相对稳定,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转换的可能性更大;(2)幼儿MVPA对移动技能和总动作技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成分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上海市儿童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321名6~13岁学龄儿童(男生158名,女生163名)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其24 h活动行为,采用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儿童身高、体质量;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z分数(body mass index z-score,zBMI)的关系,以及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zBMI的影响。结果:1)成分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β=-0.75,P<0.001)、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β=-0.13,P<0.05)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负相关,久坐行为(β=0.61,P<0.001)和睡眠(β=0.53,P<0.01)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正相关。2)在15 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久坐行...  相似文献   

3.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及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个体一日24 h由睡眠、久坐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已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探讨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忽视了身体活动、久坐、睡眠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健康结果的综合影响,可能使相应行为与健康效应间的关联产生偏差。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克服了这一不足。以“时间分配”作为切入点,综述国际学术界关于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并系统阐述了等时替代研究方法、活动-平衡模型、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框架。基于此,展望了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相关理论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1、开发新式测量工具并完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2、建立有关时间使用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3、制订我国大众人群的活动-平衡时间分配推荐指南方案。  相似文献   

4.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体育科学与公共卫生的重要研究领域。一些研究孤立地探讨了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与各种健康结局的关系,然而,在有限的24 h内,不同行为活动时间相互依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等时替代策略,通过各活动行为时间使用的重新分配,寻找使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分配方式。梳理当前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研究中的发展概况,阐述传统(即非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和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理论,并进行实例分析。基于此,为体育科学和公共卫生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和健康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成分数据分析方法,解决24 h活动行为“定和限制”所带来的共线性问题,探究青少年不同强度身体活动、静坐行为与睡眠对体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方法:以24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日常活动行为,并进行体质测试。通过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的关联,并采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进行行为之间的10 min等时替代分析,以将不同行为对体质的影响效应定量化。结果: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与体质总分、50 m跑表现、长跑表现和跳远成绩呈正相关;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则与这些指标呈负相关,但其与肺活量呈正相关。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 SB)与多数体质指标呈负相关,睡眠时间与体质总分、坐位体前屈、跳远、仰卧起坐和长跑表现呈正相关。成分等时替代分析显示:10 min SB或LPA替代同等时间的MVPA产生的不利效应均远大于10 min MVPA替代相应行为所产生的有益效应(体质总...  相似文献   

6.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儿童24 h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时间之间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剂量-效应”特征。对浙江省金华市327名6~10岁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测量FMS,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儿童的FMS显著正相关(β=4.155,P<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FMS显著负相关(β=-6.926,P<0.01),睡眠和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FMS均无显著相关。(2)MVPA替代其他行为(LPA、SED、睡眠)可显著提升儿童FMS水平,反之则降低,且两者之间的相互替代具有不对称性;睡眠替代SED也会提升FMS水平,反之则降低;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SED对FMS的促进效应最佳。(3)睡眠时间占比以及与MVPA之间的相互替代与操控技能正相关,与位移技能无显著性相关;同时,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相互替代对于操控技能的影响均高于位移技能。研究认为:学校与家庭应关注...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执行功能的预期变化。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β1((4))=-5.45, P=0.03), L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也呈显著负相关(β1((4))=-10.67,P<0.001),睡眠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β1((4))=15.30,P<0.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无相关性。(2)15 min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变化显示,MVPA替换其他活动行为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则上升,且MVPA与其他3种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对执行功能的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在所有替代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4 h活动达标情况与小学生全身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纵向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3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纵向调查,运用加速度计和问卷测量24 h活动行为,以标准测量仪器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腰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连续2年的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增长率差异,并以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4 h活动指南达标情况与连续2年肥胖进展的纵向关系。结果 (1)在24 h活动行为中,屏幕时间达标率(79.9%)最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达标率(42.5%)最低,3项活动均达标占比22.6%。(2)小学生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且全身性肥胖率的进展速度高于中心性肥胖率。(3)MVPA的独立达标能有效控制小学生全身性及中心性肥胖的进展,而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达标率与肥胖进展无显著相关性;身体活动与屏幕时间组合、睡眠时长与屏幕时间组合达标率均与全身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而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长组合与中心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结论 MVPA达标率是小学生肥胖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24 h活动不同行为组合达标会减缓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展,未来应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5~18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并归纳现有文献报道的研究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共有20篇文献纳入本综述,结果发现,平均30.84%、41.32%、45.04%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17.56%、46.16%、35.06%、6.85%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0、1、2、3项24 h活动指标推荐量。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优于女生,但男生屏幕时间指标达标率普遍低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屏幕时间的达标率显著降低。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24 h达标条数越多。并且,纳入的研究一致发现24 h活动的指标多项达标可以改善儿童青少年不同的健康指标,包括体重状况、心血管健康、心理状况、认知发展、生活质量以及饮食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体育锻炼状况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王岗 《体育科学》2001,21(5):19-23
以山西省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活动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锻炼方法来源等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内容不存在差异;但锻炼人数比例、锻炼的稳定性方面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于其它人群;锻炼方法的来源主要是与个人兴趣有关,方法来源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指出:改变中型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应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改善城市体育设施,积极科学地推广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5~18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并归纳现有文献报道的研究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共有20篇文献纳入本综述,结果发现,平均30.84%、41.32%、45.04%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17.56%、46.16%、35.06%、6.85%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0、1、2、3项24 h活动指标推荐量。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优于女生,但男生屏幕时间指标达标率普遍低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屏幕时间的达标率显著降低。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24 h达标条数越多。并且,纳入的研究一致发现24 h活动的指标多项达标可以改善儿童青少年不同的健康指标,包括体重状况、心血管健康、心理状况、认知发展、生活质量以及饮食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2010年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调查数据对国民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儿人群体力活动表现为:每周5天身体活动人数比例随年龄增加呈减少趋势,城镇高于乡村.成老年人群特征:成年人约有1/3、老年人约有2/3的人一周中没有中、重度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活跃度在40-54岁进入最高平台期;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的成年人群随学历的增加,人数比例呈现出降低的态势;体力活动活跃类成年人群呈现出“倒U型”结构.将交通行程、职业、家务和闲暇时间四项体力活动指标结合起来看,各性别组人群的职业体力活动活跃达标率普遍比其他三项体力活动高.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肥胖男性身体活动水平与能量消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江崇民  尚文元 《体育科学》2011,31(11):21-26
以中老年男性肥胖人群为对象,同正常体重人群相比,研究肥胖人群自由生活下的身体活动水平、静息代谢、特定活动下的能耗代谢率、能源底物利用特征,为肥胖机制研究和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14名50~60岁肥胖男性者(BMI>30)和15名体重正常者(BMI=23)使用加速度计RT3连续7天测量身体活动。之后使用Cortex MetaMax 3 B进行静息代谢和特定身体活动能耗的测量(坐、站、步行3.2 km/h,4.8 km/h,6.4 km/h)。结果:1)肥胖者的每日总能耗、身体活动能耗、中等强度以上活动能耗、中等以上活动的累计时间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调整了体重因素后,肥胖者单位体重每日能耗/kg略低于对照组,而单位体重身体活动能耗显著高于对照组。2)肥胖组静息能耗高于体重正常组,若是以单位体重计算,静息代谢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P<0.05)。3)在坐、站、走活动中,肥胖组消耗的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若以公斤体重计算能耗,肥胖组坐姿和站姿的相对能耗略低于对照组,步行的相对能耗两组无差别。4)相同运动下两组人群安静平卧、坐、站、3.2 km/h和4.8 km/h步行时的呼吸交换率没有差异。6.4 km/h步行时,肥胖组的呼吸交换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5)用回归统计法分析影响肥胖的危险因素,静息代谢率可以作为预测肥胖的因子。结论:肥胖人群的身体活动量和每日消耗能量不低于体重正常组,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可能与能量消耗有关,较低的静息代谢率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运动中脂肪氧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肥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健身走是一项既经济又实用的运动方式。通过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鲁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健身走人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活动时间、空间、活动的目的等,为鲁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指标测试和现场询问调查,研究久坐腰痛人群核心肌力特征、肌力失衡及其久坐基本情况,分析久坐腰痛与核心肌力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久坐腰痛人群康复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使用Torsoline核心肌力测试及康复训练系统。测试久坐人群核心肌力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侧旋转、右侧旋转6个运动方向肌肉最大张力状态数据,分析腰痛者与无腰痛者肌力水平差异并归纳其特征。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久坐腰痛人群疼痛程度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数据,并收集久坐人群日常坐姿工作的相关情况,如坐姿时间、工间休息时间、座椅特征等,研究其与久坐人群腰痛的关系。结果腰痛组VAS评分为3.51±0.81, ODI为29.03±7.06。腰痛男性和腰痛女性之间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腰痛组躯干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最大肌力均低于非腰痛组,且存在明显屈伸肌力失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女性组躯干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肌力明显低于非腰痛组。其屈伸肌力、左右旋转肌力失衡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腰痛组的坐姿时间较长选项人次比例较非腰痛组比例高,工间休息时间长选项人次较非腰痛组比例低。腰痛组选择座椅高度、椅背倾斜度不可调节选项的人次比例较非腰痛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久坐人群腰痛程度多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腰痛者工作日平均坐姿时间更长,其座椅无法调节的情况更为普遍。久坐腰痛人群核心肌力下降,且存在屈伸肌群肌力失衡情况,女性更为明显。提高久坐腰痛人群核心肌力,纠正其屈伸肌力失衡是康复的重要策略。对久坐女性腰痛原因及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我国城市社区中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简称路径)的知晓率和使用现状.方法:随机抽取360名18岁以上的社区居民,采用路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版本进行数据清洗、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路径工程的知晓率为69.9%.通过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获得良好的睡眠和腿脚有力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1%、36.8%和34.8%.93.5%的调查对象锻炼过程中没有发生运动损伤.调查对象通过阅读路径场地提供的使用说明,学习锻炼方法的比例为30.1%.器材数量少、锻炼场地无人看管、锻炼时缺乏保护措施、器材破旧是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结论和建议:路径工程在城市社区中的知晓率较高,使用路径器材后有显著的心境改善效果,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安全性高.建议以推广和使用路径器材作为社区人群身体活动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意及时更新路径器材和加强科学锻炼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加速度传感器评价我国发达地区中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状况,并与欧洲中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在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有效样本286人,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以一周以获得身体活动相关数据,并与欧洲同等测量条件下公开发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中学生平均活动强度(欧洲为410.0 counts/min,中国为255.8counts/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欧洲为55 min/天,中国为34 min/天),推荐活动量达标情况(欧洲为41%,中国为14.7%)均远低于欧洲,而静态活动时间和静态活动时间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百分比却高于欧洲(欧洲为9 h,占71%;中国为11.2 h,占76%)。中欧学生的静态活动时间均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绝大部分,并且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中国及欧洲男性的平均活动强度、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值均高于女性,静态活动时间则相对少于女性。结论:我国中学生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低于欧洲学生,主要表现为活动强度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少、推荐活动量达标率低,静坐时间长、静坐时间占日常学习生活时间比例高。中国和欧洲学生均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欧男性的身体活动水平均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中生主要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BMI的关系,为初中生防控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日常体力活动调查问卷(CLASS-C)对广州市铁一中学在校的且参加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7、8年级共496名学生(男251名、女2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广州市初中生出现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是休息日闲暇时的静态行为时间。在休息日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中,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静态行为活动时间最长的是上网、看电视和玩游戏,最少的是乘车上、下学时间。结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广州市城区初中生在休息日闲暇时的屏前静态行为时间,时间总量不超过2h/day,为今后防控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4个英文数据库(WoS核心合集、PubMed、Embase、MEDLINE)和4个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5月1日前发表的0~5岁婴幼儿24 h活动相关文献,对文献的基本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并运用文献归纳法对所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提炼。共有12篇文献纳入研究,平均61.95%、26.59%、82.61%的婴幼儿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3.44%、29.53%、58.25%、9%的婴幼儿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长3项指标0、1、2、3条的建议标准;家庭经济水平、屏幕时间、种族是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因研究数量过少无法确定其具体影响机制;24 h活动的多项指标达标可改善婴幼儿不同的身心健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