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邵力 《体育师友》2001,(6):14-14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行为结果进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心理学家威纳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课业成就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大维度。所谓控制源即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稳定性是指那些个内外部因素是否可变;可控性即行为能否控制这些因素。并发现归因与成就动机的两条基本规律:1)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2)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原因,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正>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其有三个主要方向:内外控、稳定性、可控性,较为流行的"三维归因模式"概括了这三个维度,每一种原因可从内外控、稳定性和可  相似文献   

3.
心理控制源与体育运动(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心理控制源的定义及类型心理控制源 (LocusofControl)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但对它的解释却大体一致。社会心理学家Rotter 5 0年代初就认为 :“心理控制源指的是 ,人们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对生活中行为的结果是有责任的”[1] 。Heider指出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 ,是建立在假设我们行为的方式强烈地受自己本身和环境之间原因的责任心知觉的基础上”[2 ] 。Glover认为 :“心理控制源指的是 ,一个人感到控制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3] 。Kengon (1987)一文中提出 :“心理控制源研究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对其行为结果所负责任的定向”[3] 。从Rotter等人近 30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 ,“心理控制源”可以作如下定义 :人们 (个体 )在与周围环境 (事物 ,包括心理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及其行为结果的各种心理力量 ,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对于“心理控制源”的结构 ,较普遍地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外部控制类型...  相似文献   

4.
少年运动员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倾向于内部控制点的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倾向于外部控制点的人,则会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和他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的心理控制源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把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本文对运动员心理控制源进行的研究,对体育运动实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校运动员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倾向于内部控制点的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倾向于外部控制点的人,则会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和他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的心理控制源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把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篮球运动节奏性特征的初步归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长征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477-478,481
归因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原因认识。从归因理论角度对影响篮球运动节奏的内外源、可控性、稳定性、意向性和整体性进行探讨分析,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篮球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7.
1.心理控制源理论心理控制源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以定义为:人们(个体)在与周围环境(事物,包括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及其行为结果的各种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心理控制源的结构,较普遍地分为两种类型:外部控制类型和内部控制类型(简称外控型和内控型)。外控型的个体习惯地认为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中胜负乃兵家常事,必然会对成败行为作出归因,然而他们是如何进行成败归因的呢?影响他们成败归因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试图通过体专学生对自己在某一比赛之后,进行成败归因的分析,探索和明确他们成败归因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并与体育教师、教练员探讨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运动员的胜负归因。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笔者对运动员竞赛以因素为归因的成败的归因 ;以向度为归因的成败归因 ;以多因素为归因的成败归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上述三个向度乃是目前研究原因归因时三个最合逻辑的向度 ,也是学习者在解释事件结果时最常用的向度 ,研究者对归因理论有重大的贡献 ,并且正式将归因理论引入教育与体育领域之中 ,以了解各种成就行为的意图及成败因果等人际知觉问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如何归类分析各职业的技能以及设置快捷键的思路。本章将延续上章内容,为大家更进一步理解自身及其他职业在对战中的所有关键性技能。所谓对战中的关键性技能,在竞技场奉行的价值观里,真正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则无疑是控制与反控制类技能。何为控制类技能?即能够限制对方行为,打断对方动作的技能。何为反控制类技能?即能够使自己摆脱行为限制控制,或解除不利状态的技能。  相似文献   

11.
<正>一、进入课堂时,教师的哪些行为表示教师带有不良情绪,是由怎样的不同原因引发,分别应如何应对或控制【浙江·钟恒炳】教师的哪些行为表示教师带有不良情绪?1.愤怒,常由学生扰乱纪律、不听指挥、练习不良以及教师自身事务引起,此时应不急于处理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表现,稍作等待,多从学生角度考虑;2.消极,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或与自身所预想之间的差距。应对策略:1.体察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2.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3.以适宜的方式调解情绪。调解情绪的方法很多,可找三五好友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给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的结果往往会表现出多种归因性判断和推测。心理学界有言:“对一个行为结果所进行的自我归因或他人归因,对人的后续行为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乃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一、归因理论的源出   海德首创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进而,其将多种多样的原因简化为能力、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着重分析黑哨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思考,供大家商榷。1.“黑哨”问题“黑哨”问题是指裁判员在比赛中出现严重的错判、漏判等行为。根据心理学的意识理论,可将“黑哨”问题分为两大类,即有意识的故意行为和无意识的随意行为。(1)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是指裁判员在比赛中有意出现错判、漏判行为。(2)无意识的随意行为无意识的随意行为,就是指在比赛中,裁判员的错判、漏判等行为不是主观上的故意行为。2.“黑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黑哨”问题的产生是社会方面、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4.
所谓信息反馈,即被控制部分在运动中随时将反映自己实际状态或行为实际结果的信息向外界输出的同时,并将它送回给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可以随时得到实际状态或结果的信息,并同预定状态进行比较,根据两者偏离的情况,对被控制部分的行为进行调节,作出某种修正,消除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除体能素质、运动技术、比赛战术之外在赛场上与对手相对抗决定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因素.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转移不利因素,对比赛中突发事件具有招架自如的能力,以达到在比赛中可以长时间稳定的其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异成绩的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认为缺乏自信心、过于紧张或兴奋的情绪、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运动员自身的实力水平等是影响运动员心理波动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心理辅导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模拟情景训练法、循序渐进心理训练法等心理训练的常用方法,旨在为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人的积极性的一般理论人们从经验观察到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支配和调节的。马克思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心理学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源泉。人的行为的种类很多,表现也很复杂,但具有共同的、基本的特征: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即行为的背后有推动力、需要或内驱力;人的行为前面总有目标吸引,即人的行为总是追求某种结果;人的行为总是由一些刺激引起,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又称之为人类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由刺激而激发起动机到指向目标的形…  相似文献   

17.
应用归因促进体育教学●李彩秋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倾向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均有其原因。人们也往往对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测与判断。这种推测与判断对其以后的行动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于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正>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体育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参加各种运动,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种心理不仅对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产生的原因是: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25)的社会认知理论.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自信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中动机的目标定向结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认为动机的目标定向结构是影响成就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任务参与或自我参与为主导的目标定向时,人们将在运用策略,对集体的态度,对任务的挑战性态度,自我能力感和对成败归因上有明显差别。在高任务/低自我定向时,运动员在比赛中更能重视主体作用,立足于自我发挥(基源性),强调主观努力(稳定性),把握技,战术和表现(控制性);高自我/低任务定向时,则会导致动机,道德,健康和比赛发挥等方面的障碍。因此,任务参与的目标定向是运动员较为理想的成就活动行为方式,应置于尽量培养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