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心理控制源理论心理控制源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以定义为:人们(个体)在与周围环境(事物,包括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及其行为结果的各种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心理控制源的结构,较普遍地分为两种类型:外部控制类型和内部控制类型(简称外控型和内控型)。外控型的个体习惯地认为  相似文献   

2.
少年运动员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倾向于内部控制点的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倾向于外部控制点的人,则会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和他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的心理控制源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把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本文对运动员心理控制源进行的研究,对体育运动实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校运动员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倾向于内部控制点的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倾向于外部控制点的人,则会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和他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的心理控制源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把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  相似文献   

4.
吴键  杨俊茹  郭杰 《体育教学》2007,18(2):43-44
一、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1]自我控制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健康的定义生物学方面的定义传统的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医学方面的定义不是对健康而是对疾病定义,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kayser,1987)。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bos,1993)。社会学方面的定义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6.
运动技能学习中追加反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追加反馈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提供给一个个体或一类个体的外部知觉反馈的任何形式。追加反馈是运动 技能学习过程中实施控制的媒介,它包括结果反馈和表现反馈。研究不同类型的追加反馈及其作用,可以使运动技能 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人是万物之灵,很聪明,也很脆弱,极易受伤害,便想方设法从生理上、心理上来保护自己。人对心理上的保护所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两类:现实定向防御和自我定向防御。现实定向防御机制是指在意识领域内,降低因为外部冲突或压力而引起的内心焦虑,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主要有7种方式:1、抑制。是指有意识地忘掉令人难过、痛苦的事情,从而会精神振奋。如失恋者告诉自己,“过去的都会过去”,这时,他(她)正在使用这种防御机制。2、宣泄。释放郁积的消极情绪,对信得过的人表达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伤者说:“想哭…  相似文献   

8.
运用“教师领导行为量表”、“学生学校情境量表”和“学生在校行为量表”,调查796名大学生知觉到的体育教师领导行为及其心理压力和心理适应状况。结果表明:学生心理压力与知觉到的教师权威行为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民主行为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适应与之相反,学生知觉到教师民主行为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小,心理适应越好;知觉到教师权威行为越多,心理压力越大,心理适应越差;大一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权威行为有一定关系,大二学生的心理适应与教师民主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键  郭杰  向静文 《体育教学》2007,8(4):43-44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及其表现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己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系统地理解锻炼者继续坚持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机理,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了以锻炼承诺为核心的锻炼坚持机制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包括5层次17系统要素,模型简化层次路径是:社会环境→个体→认知决策→承诺→行为。分析结果表明:继续锻炼的心理承诺是动机定向、效果评价、行为可能性预测三个心理决策过程产生的,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通过这三个心理决策过程对坚持锻炼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体(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和情境(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变量对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259名青少年运动员的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和体育道德取向进行测量。结果:(1)任务定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自我定向 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能力知觉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目标定向存在3种类型(即高任务/低自我、中任务/中自我和高任务/高 自我),不同类别复合目标定向型的体育道德取向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任务复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2)掌握气氛与高水平 体育道德相关,成绩气氛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同伴接纳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3)掌握气氛、成绩气氛和能力知觉对自我定向与体育道德之间 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高掌握气氛、低成绩气氛和高能力知觉可以更加有效减轻自我定向对体育道德取向的消极影响。结论:个体和情境变 量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独立和交互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2.
邵力 《体育师友》2001,(6):14-14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行为结果进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心理学家威纳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课业成就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大维度。所谓控制源即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稳定性是指那些个内外部因素是否可变;可控性即行为能否控制这些因素。并发现归因与成就动机的两条基本规律:1)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2)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原因,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以英格兰824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考察了在目标定向、行为调节、能力知觉和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上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并且采用动机变量预测校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研究结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有较高的自我定向、自我决定动机和能力知觉.与此一致的结果是男生比女生更喜爱体育活动.对男生来说,自我定向、自我决定动机和能力知觉是参加体育活动的正相关预测指标,而任务定向和无动机与体育活动参与没有关系.对女生来说,任务定向和能力知觉能够积极预测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而自我定向和无动机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参考帕帕欧诺编制的“体育课学习和成绩定向问卷”;尼科尔斯和杜达编制的“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对大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我目标定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偏爱于考试成绩的好坏,他人评价及同学之间的比较;而任务目标定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偏好有关学习、努力和改善的信息;能力知觉的高低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持久性没有显著作用:任务参与定向的情景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不少的读者将 A 型行为误解为就是 A 型血,这是不正确的。A 型行为说的是一种行为类型,这种性格有三大特点:[1]时间有紧迫感。总觉得有许多事情在等待着自己去做,急急忙忙不愿浪费一点时间。[2]竞争性强。对比自己强的人总不服气,一心想超过去。无论干什么,总想自己做得是最好的。[3]有敌意倾向。对周围的人群总存在戒心,总感到有许多事情不太顺  相似文献   

16.
个体的行为受心理活动的制约。心理结构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引起个体的行为方式及结果发生变化。研究将理论应用于投掷技术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向,把学习动作技能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动作的指挥要求结合起来。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建立速度定向,有利于学生连贯流畅地完成技术动作,增加速度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动员最佳心理状态的获得与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赛中最佳心理状态的获得和保持是运动员赢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最佳心理状态是指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竞技状态”在心理上的表现,心理学称“灵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心理和行为都处于非常完备、协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感觉、知觉、记忆和表象完整、准确、明晰,思维敏捷;充分自信,有较合适的“成就动机”;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技术动作,动作高度自动化,在比赛中将自己定位于“争”,心情平静,情绪高昂,斗志旺盛,具有一颗“平常心”。  相似文献   

18.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行为结果进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心理学家威纳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课业成就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大维度.所谓控制源即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稳定性是指那些个内外部因素是否可变;可控性即行为者能否控制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客和源泉。感觉、知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感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知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然而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当我们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就反映了它的整体,故我们通常将感觉、知觉称之为“感知”。例如,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排球,那是一场足球赛等等,均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列宁曾指出:“感觉、知觉是客观实在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结果”。“不通过感觉,我们就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与身体健康、心理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研究目的认知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阐释事物的思维方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1]。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程度如何,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因此,认知是影响个体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2]。由于人的活动是在动机的引导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3],所以个体的认知水平将影响到个体的活动。体育认知属于个体认知范畴,因而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也将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既然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