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栏跑属于速度性的径赛项目,它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完善合理的跨栏步技术和跑跨结合的能力。全程跑技术可以分为起跑到第一栏的技术、跨栏步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终点跑技术等四个部分。由于全程跨栏跑主要是由跨栏步和栏间跑若干跨栏周期所组成,因此,跨栏步和栏间跑是跨栏跑技术的重点。110m栏距离短、速度快、技术复杂、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高,是跨栏跑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相似文献   

2.
中学跨栏跑教学,是跑跨结合节奏性和连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能较好掌握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消除对“栏”的心理负担,树立较强的自信心。本人将跨栏跑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制订了一套跨栏跑的“音乐套餐”快乐体育模式,打破以往传统的较乏味的上课模式,并运用两套模式对学校高—年级单数、双数班各四个班级男生进行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跨栏跑“音乐套餐”的教学安排(见附表1)二、跨栏跑“音乐套餐”教学步聚和方法1.第一乐章“怒放”1)教师讲解跨栏跑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跨栏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1.游戏跑 在中长跑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广泛地运用游戏手段组织教学。如跳绳接力跑、抱球接力跑、传递手绢接力跑、负轻物接力跑等。由于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而且团队意识很强,谁都不想扯团队“后腿”,于是人人奋勇争先,劳累感早已被抛到脑后。  相似文献   

4.
在接力跑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了传、接棒的方法后,为巩固动作,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我在接力跑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将男、女分开,并以四人为一组。让每小组的学生自己分好谁在第一、二、三、四棒,然后,学生自己规定好那个手传,那个手接及传接棒的方法,然后让每一组的第一棒和第二棒,第三棒和第四棒的学生持棒练习配合。教师可让第一棒和第三棒的学生持棒在起跑线后做好起跑准备,听到起跑口令后起跑,让第二棒和第四棒的学生距起跑学生约40米左右处划一条线为接力区后沿线,然后向跑的反方向走,…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40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就400m栏和400m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提高400m跨栏跑的成绩必须将400m跑的训练与40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正>1.接力跑技术1.1交接棒完整技术阶段划分(4×100米接力跑)(见图1)。1.1.1 4×100米接力跑交接棒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预备阶段、加速阶段、传接棒阶段。1.1.2预备阶段,传棒人必须尽可能地保持跑的最大速度,接棒人必须准确掌握起跑时机。1.1.3加速阶段,传棒人必须继续保持跑进速度,接棒人以尽最大能力进行加速,以获得两人的速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一、反握法 交棒者在快速跑动中用左手立棒式交棒给同伴,接棒者在原地用右手迅速接棒的上端。具体方法是:接棒者右手腕内旋。抬时,同时小指向上,拇、食指朝下接棒(如图)。上述交棒方法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交接失误和掉棒等现象。当掌握正确动作要领后,有利于提高同伴间的配合速度和接力跑的整体效果。反握法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和学生之间不断磨合后才可达到相互默契的程度。 二、上下法 此法是当第一名学生快速跑,用左手立棒式交棒给第二名学生,第二名学生接棒是用左手迅速正握(掌心朝右)棒的上端(如图二)…  相似文献   

8.
1.纠正学生快速跑时后蹬不充分的错误。练习者手扶肋木成斜支撑,做两腿连续后蹬跑。2.改进接力跑传接棒技术。练习者两人一组,分别站在肋木前后,做原地摆臂练习,听信号两人同时做手臂后伸和前伸动作,接棒人手臂通过肋木空间,传棒人拍击接棒人手心。通过以上练习,可使传接棒人的手臂伸出位置相对稳定,避免左右摇晃,使两人配合默契。3.练习者利用肋木做跨栏跑分解动作。如走动中做攻拦动作,摆动腿踏上肋木,上体前倾,异侧臂前伸。4.练习者双手扶肋木成斜支撑,做跨栏跑起跨腿过栏练习。即大小腿折叠屈膝外展,向前提拉动作。5.跳远起跳动作模仿练…  相似文献   

9.
克服跨栏跑教学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游毓发(广西工学院)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除加强对学生心理训练,采取合理的教法手段和练习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外,还必须弄清学生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心理状态.如:(1)情绪不高,注意力分散。(2)过于兴奋,盲动蛮干,上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0.
刘翔110m跨栏跑技术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刘翔110m跨栏跑几个时间段的技术分析,为全方位研究刘翔11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 4 0 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 ,就 4 0 0m栏和 4 0 0m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提高 4 0 0m跨栏跑的成绩必须将 4 0 0m跑的训练与 4 0 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10名中国优秀女子400m跨栏跑运动员栏间跑节奏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前苏联400m跨栏跑运动员斯捷潘诺娃的栏间跑节奏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栏间跑时间特征表现为“忽快忽慢”、速度变化不稳定,同时栏间跑空间特征表现也不稳定、栏间跑步数变化起伏太大,指出逐步减少栏间跑步数是提高女子400m跨栏跑成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迎面接力跑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集体性项目,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勇于拼搏精神,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交接棒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旨在为迎面接力跑教学提供参考。一、交接棒新法传统的迎面接力跑交接棒采用立棒式,奇数棒的学生握接力棒的下端,偶数棒的学生握接力棒的上端。握接力棒上端跑不自然,有时还会被接力棒碰到。本文重在介绍一种新的横棒式交接棒方法,以右手交接棒为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等方法对田径4x100m接力跑技战术训练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探索接力训练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训练成绩,为田径运动教学、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教学训练中发现:队员在4x100m接力跑中传接棒时机掌握不好,接棒队员难以判断接力区的起动点与传棒队员间的距离,不能正确判定标志线,传接棒时距离太远,传棒队员追不上接棒队员导致接棒队员减速或者停顿下来接棒的现象;相邻队员配合不协调,弯道跑技术掌握不好,影响接力速度。建议日常训练中加强队员弯道跑技术训练,合理搭配接力阵容配备,采用传接棒队员速率测试方法,精确计算接棒队员起动时与传棒队员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定标志线和最佳起动时机,提高队员的协调配合,以便获得比赛最佳成绩。  相似文献   

15.
梁少雄  郭强 《体育科技》2004,25(3):16-19
跨栏技术的实效性、环节技术的熟练性、专业特点的经济性和反映这三个特性的几个技术如“直线性、节奏性、摆动腿技术、腿臂配合技术” ,构成了现代 110m跨栏跑技术的特点 ,使其更趋完善和合理。通过对 110m跨栏跑现代技术要素的分析 ,揭示了现代 110m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及理论依据 ,对男子 110m跨栏的教学、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宝玲 《体育学刊》2001,8(3):117-118
通过对学院体育系田径普修六项全能项目各项目与总分及各项目之间相关的研究,探讨各项目在六项全能成绩的贡献,以及六项全能教学与训练对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实际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六项全能中跨栏、跳远、200m跑三项目与总分相关最密切,而项目之间的相关最密切的也是跨栏、跳远、200m跑,这为制定合理的六项全能教学与训练计划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根据队员的特点合理安排接力的棒次在4×100米接力跑中,每人实跑的距离并非相等。第1棒弯道起跑,由预跑线至完成交接棒,跑距约110米;第2棒为直道、第3棒弯道,跑距均约130米;第4棒直道,跑距120米。据此,第1棒应安排起跑快。稳,并善跑弯道的运动员;第2棒应是专项耐力好且善于传、接棒的运动员;第3棒除第2棒的条件外,还应善跑弯道;至第4棒时,实力相近的各队队员旋风般接踵而至,场面及队员情绪高度紧张,该棒队员必须由心理素质稳定、敢于拼搏、冲刺能力强的队员出任。二、准确确定第2一准队员的启动“让距”并反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8.
对跨栏跑起跨技术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跨栏跑起跨技术的认识毛兴海(徐州师院体育系221009)前言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最为精彩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跨栏跑的复杂性在于:除了高速度平跑的各项相应要求之外,运动员必须从起跑到最后一个栏保持良好的动作节奏和适宜的步长,不允许身体重心有较大的垂直起...  相似文献   

19.
丁宁 《体育师友》2011,34(4):42-43
在初学跨栏跑时,多数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栏架,对跨栏跑不熟悉,在对跨栏跑概念的理解方面往往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诸方面:误区一:学生把跨栏跑技术和跳高技术相混淆大多数学生对跨栏跑运动不熟悉,但在此前,学生大都学习过跳高技术,因其都须从障碍(横竿、栏板)上方经过,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对中、外女子400m栏的技术与节奏、步数、速度和跨栏跑技术及栏间跑的自然顺畅等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少年运动员跨栏训练实践,集中探讨女子400m栏间节奏的相关因素,研究和分析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如何打好跨栏跑节奏的基础训练。提出少年运动员跨栏技术训练和栏间跑的节奏训练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