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世界优秀男子400m栏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产生在第2栏到第3栏段落80m到120m,然后逐渐下降;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第7栏到第8栏处;在250~350m段落,大部分运动员栏间步数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世界优秀男子400 m栏运动员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计算、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分析速度节奏变化对400 m栏成绩的影响,依据项目的特点,对运动员速度节奏技术类型进行分类与评价。结果显示,"A型"的技术特征具有显著符合项目自身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代表着男子400 m栏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男子400 m栏运动员更适合"A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了男子400 m栏运动员分段时间量化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影响女子400m栏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运动员身高、跨栏技术以及栏间跑的步数等。本文通过对我国女子400m栏运动员有关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以期寻找栏间步数与身高的内在关系,探索适合我国女子400m栏发展的栏间跑步数及运动员身高,为400m栏科学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男子400m栏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世界优秀男子400m栏运动员年龄、形态、素质、栏间跑了节奏以及训练特征,建立优秀男子400m栏运动员的理想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灰色关联分析和图表分析法,对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 m栏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速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女子400 m栏运动员速度总体变化趋势为“速度上升-高速度保持-速度下降”,第2栏、第6栏栏间速度与成绩关联最大,而这两个栏间正是运动员速度变化的转折点,也进一步表明加速能力、速度耐力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对中国运动员黄潇潇的技术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邵丽伟 《精武》2014,(36):48-48
女子400 m栏作为田径比赛的重要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因为我国女子400 m栏运动的兴起时间相对较晚,在世界女子400 m栏舞台上还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女子400 m栏的运动特征,就影响女子400 m栏运动员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此,本文在分析影响女子400 m栏运动员速度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就提高女子400 m栏运动速度的科学训练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第10届世界锦标赛女子400m栏决赛的8名运动员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程度,采用R型聚类法对女子400m栏全程跑重新进行了阶段划分,再用雷达分析法对我国运动员黄潇潇比赛分段戍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400m栏运动员传统的训练方法,往往重视跨栏技术和跑的能力等因素,忽视栏间跑技术的提高,造成一些运动员跨栏技术和400m,跑的成绩较好,可是400m栏成绩不十分理想的结果。为提高400m栏成绩,就对提高栏间跑技术的两个因素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参加27届奥运会男子400m决赛8名运动员的全程技术进行分析,从运动学角度找出优秀男子400m栏专项比赛的特征,为我国男子400m栏专项训练提高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世界优秀女子400 m栏运动员(31人)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计算、分析与归纳等方法,依据项目的特点,对运动员速度节奏技术类型进行分类与评析.结果显示,"均衡型"的技术特征具有显著符合项目自身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女子400 m栏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女子400 m栏运动员更适合"均衡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了女子400 m栏各分段时间模式量化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是培养全方位速滑运动员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的对策,旨在为黑龙江省培养更多优秀速滑后备人才,使之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师专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以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教师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厚知识、强能力的应用型中学体育教师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经过6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和培养过程的协调性,且可操作性强,达到了模式设计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它尝试着打破原有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给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及其选拔带来变革,但目前在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还存在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要结合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国内基本国情,尝试打破制约“体教结合”的瓶颈,寻求适合国情的“体教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董少斌 《精武》2012,(18):47-47,49
体教结合是当前我国体育和教育领域的相互渗透,在时代的发展推进中,体育和教育的结合顺应了潮流,体教结合有着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体教结合的发展对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改革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推进体教结合的发展。对体教结合发展过程中成功典范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求体教结合长久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体育认知由生物体育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才培养应顺应这种转变,改变传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向真正意义上"体教结合"发展。从我国对体育观认识不同阶段分析,对比以往"体教结合"各种模式利弊,提出今后体教结合应逐步走"省队校办"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经过近二十年探索,国内已有多种模式,同时存在一些弊端。从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省体育局联合组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女子垒球队,积极地探索"省队校办"模式的成功实践看,必须以"体育与教育互动理论、体育认知理论和体育功能理论"等为指导,充分地认识到实施体教结合具有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相结合体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调查、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为阻碍两者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科技和训练系统结构,改革计划体制,转换运行机制,选好结合点,加速成果转化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原则与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特点与不足,提出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全面满足”、“永久动力”、“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等原则。构建了“五结合”激励模式,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充分结合:一二三线队伍充分结合;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紧密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紧密结合。据此建立个人、群体和不同项目之间整体激励机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形式以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体教结合"是将"体育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符合中国现有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文章概括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国内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体教结合"在发展中存在"体"与"教"分离,文化与训练的矛盾、体制上的不完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英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62-363
通过典型调查、比较、实验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普通高校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现状及实验效果进行分析,指出其可行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