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国体育认知由生物体育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才培养应顺应这种转变,改变传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向真正意义上"体教结合"发展。从我国对体育观认识不同阶段分析,对比以往"体教结合"各种模式利弊,提出今后体教结合应逐步走"省队校办"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教结合"是将"体育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符合中国现有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文章概括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国内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体教结合"在发展中存在"体"与"教"分离,文化与训练的矛盾、体制上的不完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找、阅读,找到目前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了解近2年四川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四川省多个地市州业余体校的教练、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四川省个别项目的专业队教练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因素,并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的一些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四川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新思路,对新时期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探索性见解。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咨询等方法,分析了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意义,结合中国目前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途径,为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普通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2011,(11):24-24
体育教育犹如校园中的一朵奇葩,与学校共同成长,相映生辉。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体育教育的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体教结合模式,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学校荣获"浦东新区体育特色学校""浦东新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五年被新区社发局命名为"排球传统项目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了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管理组织、活动内容两个方面探索构架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体教专业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战略"同步推行,体育教育从根本上摆脱了"粗放型"模式走上"集约型"发展的健康道路,同时也使我国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这一形势本文突破以往的教学与训练分化的状况,引入"教学训练一体化"理念,并理论联系实际的采用"教学训练课"的形式运用到体教专业健美操人才的培养中,取得了教学、训练双丰收,由此验证了体教专业健美操专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教学训练一体化"理论在培养体教专业人才中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由解析"体教结合"的概念入手,探索"体教结合"的由来与发展,揭示"体教结合"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提出构建"体教结合"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探悉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体教结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为我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借鉴。体育回归教育,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切实推动江苏省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内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依据现阶段江苏省网球运动发展的现有条件,提出:体工队(体校)专业化培养、网球学院式培养、教育系统内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俱乐部式和家庭式等多模块培养模式。实施对策:加强和创新体育系统内专业化培养模式,政策引导和干预教育系统内"一条龙"培养模式,引导并发展俱乐部式和家庭式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市体教结合经过20年的发展,其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布局、梯队结构趋于合理,教练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费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缓解,人才培养初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路径依赖”的强势惯性、体教两家工作着力点不尽相同、专业体校吸引力不断下降、人口基数低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等问题。在后奥运时代,运动员文化教育应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全社会动员全方位结合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在回顾“体教结合”1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审视“体教结合”。认为:“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也有阶段性的特征;只有加强学校体育,才能保证“体教结合”长远的发展。提出“体教结合”是现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树立科学的大教育观、使体育成为教育的内核,校领导要在“体教结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行政合力等理念。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是为了促使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最终实现共赢以至多赢的愿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理念为此提供了根基,而两者的结合,在认识上需要进一步强调"竞技体育育人"和"技术促进健康"这两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沐闲教育观念的提出,休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有必要建构一种新的理念,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高尚品质,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文章分析了江苏高校实施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的3个命题为: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竞技体育的价值;攀登竞技体育的顶峰。高校办队应当关注运动员“后竞技”发展;进行生源结构调整;实现教练员定位的转变。高校办队的着力点要抓住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为革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的机遇;激发更多高等学校成为有繁荣我国竞技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创设育人为本的办队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加速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突破“体教结合”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性群众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与旅游这两门学科的结合点也日益扩大,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时尚.本研究根据江苏省海滨体育旅游资源现状,从发展海滨体育旅游入手,寻找与绿色生态旅游的契合点,重点对江苏省现有以及潜在的海滨体育旅游资源所能开发的内容与项目进行分析,旨在为江苏省海滨体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