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使用2001-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截面数据刻画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并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民办学前教育规模占比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管制措施之间的关系。在控制经济和其他社会发展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来测量)以及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程度(以幼儿园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在人均财政支出的占比来测量)均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规模占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2)对民办幼儿园的管制措施(注册登记、收费管理及综合整治"黑园"等)显著影响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占比。这些发现证实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的省际差异与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制措施有关。如何通过财政投入和管制扶持措施调整民办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协同提供数量足够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7):116-128
县域作为一个社会共生系统,是分析和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本单位。“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县域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县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学前教育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3市15个县所辖的县城、乡镇和农村共130位幼儿园园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域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存在政府财政投入重心偏低,经费投入的城市化倾向明显;政府财政投入与幼儿园需求不匹配,对幼儿教师的投入关注不够;财政经费预算制度固化,幼儿园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不同性质幼儿园在政府财政投入上差异显著,城乡幼儿园经费投入不均衡等问题。为促进县域学前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需明确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构建合理的财政投入分担机制;优化经费配置结构,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监督制度,提高幼儿园经费使用效能;完善弱势群体家庭资助政策,发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补偿功能;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投入体制,加强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安吉县目前的幼儿园办园成本和政府分担比例为参照标准,论文通过测算三种不同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所需的财政投入规模,考察了它们各自的现实可行性.结果表明,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要求的财政投入规模最大;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成本分担比例构建"三为主"模式,政府投入增量最低;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略高于"三为主"模式.论文建议要完成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选择从构建"三为主"学前教育体系入手,逐步实施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到最后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幼儿园的经费收支状况表明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不同,其中自收自支型公办园与差额拨款型公办园都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而运转困难,资金十分紧张;小区配套民办幼儿园的成本开支最大,在良性运转模式下需较高收费方能维持。生存的压力迫使前两种类型的公办园不得不在实际运作中扩大班额,举办举趣班,压缩教师工资、福利及公用开支等;而对利润的追求与对尽快回收成本的迫切希望也促使民办园在实际运作中扩大招生,尽力压缩教师待遇与公用开支。可以说在政府投入与扶持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无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面临着生存的困难与无奈。为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应积极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一方面全额投入、全力办好城市公办园,使之能切实发挥示范与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良性运作和发展,将民办园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在对幼儿园评级分类、财政性经费投入与分配等方面使之享受与公办园同等的待遇。虽然目前城市一般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但是以家长的较高经济负担为代价的,未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质与公益性,因此未来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仍应致力于优先保证适龄幼儿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这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保证,同时合理利用社会力量,根据居民...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意见>的颁布施行,可以预见学前教育必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的大发展,但要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在基层地方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政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发展模式,应是也只能是学前教育基础发展较好、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较强的地方追求的目标,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更需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慎重选择与实践发展学前教育的制度模式.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责任"项目的改革试点城市,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积极探索更富弹性与可行性的学前教育发展"五·三"制度模式,可能更具示范价值与推广价值.该制度设计在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面都提出了三种选择,而每个方面三种选择的结构比例及以何者为重,都需要地方政府切实考虑当地实际发展水平与需要来确定,不能盲目推行"以公为主".具体而言,在探索解决办园体制问题方面,该制度设计提出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选择性民办幼儿园并举的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前两者建设"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本区域所有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通过发展选择性民办幼儿园满足群众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在探索解决园舍建设这一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先中之优先问题时.该制度设计提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中小学富余校舍改建三种途径并行.在探索改革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方面,该制度设计提出补教师、补幼儿、补幼儿园的三种方式,其实质是强调只有多方式多途径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才能有效平衡公办园与民办园、公办教师与非公办教师、城镇教师与山村教师、入读公办园幼儿和入读民办园幼儿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探索改革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方面,该制度设计提出由县(区)财政、乡(镇)财政、幼儿家庭三方共同分担,并十分强调县(区)一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彻底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乡(镇)一级政府举办幼儿教育的疲软局面.在探索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问题方面,该制度设计主张对公办幼儿教师应坚决落实其公办教师待遇;对目前实际存在的大多数非公办幼儿教师,则应积极施行资格准入和注册登记制,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事业保险,并逐步实现统一工资标准,同时提供通过公开招考等途径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此外,还应允许幼儿园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聘用幼儿教师,以保持一定的幼儿教师进入与退出机制,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分析目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本研究对公办幼儿园(以下简称“公办园”)家长缴费水平、缴费比例及缴费满意度等缴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呈现公办园家长缴费水平相对较低,家长缴费满意度较高,家长愿意承担适当的费用等特点.通过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等是完善家长成本分担机制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以来,全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逐步下降。同时,尽管大多数地区家庭成本分担水平下降,但地区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入努力程度均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对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有显著作用。第四,增加公办园供给对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公办园的供给策略。第五,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较重,东部和西部地区较轻的“中部隆起”现象,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资讯     
研究:教育蓝皮书倡议学前教育公平5月13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研讨会正式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报告建议,政府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应以服务弱势群体家庭(经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为条件;在幼儿园价格管制方面,考虑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实施梯度收费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县镇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的财政投入;中央政府应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入园率、入园率规模、质量指标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9.
建构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模式,必须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成本应当由社会分担,目前还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在操作中必须按照"准公共产品"的要求妥善处理公办园改革与民办园发展、硬件建设与软实力提升、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政府分担部分存在不公平问题;政府的投入重幼儿园硬件建设,轻幼儿园软件建设,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对已投入的资金未给予充分的监督指导,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为此,研究者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应以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产品作为基本理念,以国家财政为公共财政作为制度背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区分地区差异,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在东部地区的7省、直辖市,建议实行以县级和省级、直辖市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中部地区的12省,建议实行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建议实施以中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城投资现状入手,以博弈模型为例,分析大学城博弈困境,以及地方政府介入竞争的后果,结果表明:大学城投资很可能从恶性竞争、过度投资,到陷入投资陷阱。避免投资陷阱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必须由中央政府领导进行联盟博弈。  相似文献   

13.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探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投入机制.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一个好的基础。安徽省是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也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问题暴露最早最充分的省,剖析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分析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匮乏;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中央、省、市、县、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义务教育体制的严重扭曲。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中央、省、县三级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出结构,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不仅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现实引出了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问题。地方政府举债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在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所需要的财政体制即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体系尚未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也划分不清,"分税制"改革又不彻底,特别是地方政府预算约束软化,所以,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暂不成熟。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地方财权大大膨胀,与中央财权的旁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央与地方的二元财政体制逐渐取代中央的一元财政体制.这种变化与时局以及新政的推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政在学前教育上的经费开支近几年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整体仍不容乐观。由于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出现“入园难”、学前教育师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区域间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因而,应借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鼓励发展平价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和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拓展学前教育的投入渠道,提高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以缓解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方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情况下,适度举债发展自身是可行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给地方院校发展带来了生机,但是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将给地方院校的发展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在举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防范财务风险,要提高管理层对举债发展的认识、建立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多渠道筹资和及时催缴学费,增强资金自给能力,才能保证地方院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对中职的财政投入保障能力关系到中职免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从两个方面考察中职财政投入保障能力,一是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总投入,包括中职财政投入总量及占GDP的比例、中职财政投入增长情况和负担情况;二是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生均投入,包括中职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增长率、中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及相对指数。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各省中职财政投入保障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以此判断各省中职财政投入保障综合能力的强弱情况,并对免费后中职教育地方财政提出了若干要求。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与办学体制紧密相关的中国学前教育投入体制在近60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结学前教育财政体制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明确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发现,学前教育财政在投入总量、地区差异、成本分担比例及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前教育财政体制应该进行重大改革,其思路是:明晰各级政府责任,大幅度提高投入总量;通过增加普惠性公办园、建立资助体系、发展普惠性民办园等方式促进公平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收费管理体制,减少收费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