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2.
图书编辑工作本身至今虽然没有独立创建学科——图书编辑学,但是,在图书编辑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许多学科逐步形成。我在这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校雠学校雠原指校勘书籍中文字、篇卷的错误,古称“校雠”,今称“校勘”或“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汉代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学有广狭二义,前面所说的校对书  相似文献   

3.
校对,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稿逐字逐句进行核对。消灭排、拼过程中的错误,这就是校对员的工作、校对员的任务。但是,校对员不应该是按原稿核对校样的机器,而应当创造性地有思想地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校对员的职责除了核对原稿和校样之外,也有校正原稿错误的责任。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它不允许有丝毫的延误,所以校对工作经常是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紧张的情况要求校对工作必须既快且好,来保证报纸的质量。要使校对工作既快且好,达到消灭错误的目的,每一个校对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中全神贯注,一字不苟,始终如一地核对原稿和校样。这是保证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从方法上讲,初校和二校的进行一般是照原稿校对,在校对中,总是先看原稿,后看校样。看稿和看样子,同读其他东西不同,一定要把每个字都看清、记清,同时也要适当地“断句”。“断句”是为了便于记忆,减少  相似文献   

4.
现代出版中的“校对”一词,是由古代“校雠”一词演变而来的。“校雠”是复合式名词。“校”的本义是木囚,如枷、桎等;“雠”的本义是鸟类对呜。古人借助它们包含的“对合”的意思,引申为“比勘”、“订正”。于是就有了“校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7.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8.
《辞海》给校对所下的定义是:“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证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近年来,出版物以及一些声像媒体中的错误可以说引起了广大读者、受众的不满,乃至有了“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说明,校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各媒体对于校对工作的认识有待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校对     
余章瑞 《出版史料》2008,(2):126-128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日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冯娟 《编辑学报》1992,4(2):99-101
校对工作是保证出版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通过核对、校雠,消除一切错误,使书籍这种精神产品尽善尽美,是我们每一个出版工作者的职责。 校对的责任十分重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鲁鱼亥豕”的错误,以致误人子弟。这个环节又是一项文字技术性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科学知识,出版知识和语言文字修养。 大学出版社有着不同于地方出版社的特殊  相似文献   

11.
校对工作在保证辞书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辞海》的高质量与其多达12次的校对是分不开的。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辞书(尤其是大型辞书)校对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在辞书校对工作中充分发挥“校是非”的功能谈些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从“校是非”来看,辞书校对工作与一般图书的校对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要注意发现原稿和校样中的错字、别字、衍字、缺字,并注意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常识性、资料性错误等;特殊性则体现为辞书的校对还必须特别注意结构形式和编写方式方面可能存在的“硬伤”…  相似文献   

12.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3.
校对与记忆     
校对与记忆匡少平,黄凤鸣校对工作是科技期刊提高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出版物忠实手稿,即所称的机械式校对;二是发现手稿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疏漏与不足,并发现其内容错误。本文阐述记忆在第二层含义校对中的重要作用。1.校对与长期记忆科...  相似文献   

14.
也谈“对原稿负责”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崔庆喜“对原稿负责”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我国《出版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  相似文献   

15.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李洁 《新闻世界》2013,(7):22-23
【摘要】报纸校对工作就是按原稿核对稿件,付印样张,找出错误。笔者结合自己在安庆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近二十年的经验,分析报纸出版网络化后,校对工作容易出差错的原因,并对如何做好校对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9.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20.
校对是一种简单劳动吗?我的看法是,校对并不是简单劳动,而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校对,古称“校雠”,出自汉朝刘向的《别录》。据《文选》李善注,所谓校雠,就是一个人拿本子,另一个人读书,两人相对,就象怨家一样。按照这个解释,校雠就是互校各本的异同得失,也就是校勘,校订。另一种解释是所谓“校字如雠”(雠即仇);把错别字看做是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非捉出来不可。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校对:根据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