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敬畏自然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5年的“敬畏自然”大讨论进行一个回顾,对论辩参与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出发点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加以比较,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不同文明范式的立场上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敬畏派与反敬畏派表现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其背后隐含着不同的生态伦理立场,敬畏派具有或强或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色彩,而反敬畏派则具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直接激发了参与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伦理的思想观念也从学术层面介入到大众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3.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阶段为参照,人对自然的控制经历了素朴性控制、征服性控制和掠夺性控制三个阶段。如今,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因对自然的控制导致人类的价值缺失和伦理困惑。走出控制自然的价值迷误,坚持尊重自然的伦理原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困境中生成的伦理觉醒。要从控制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合乎伦理的规范之下,从而科学构建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方法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是以区域共同体而非自然共同体作为其科学基础的,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结合形式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再到区域共同体的演进过程。而每一种不同的结合形式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在相应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存在状态。人在自然共同体中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物种而存在的,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在社会共同体中,伦理关系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遵循的是社会法则;在区域共同体中,人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物种而存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自始至终暗含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指出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同人与人伦理关系相互制约而达到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真正的统一,即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自然才能达到非同一般意义上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论发展的危机与范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定荣 《教育研究》2005,26(7):44-48
库恩的范式理论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过程,范式从形成到变革分为四个时期,即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教学论的发展应表现为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嬗变与更替;教学论的发展目前处于危机阶段。教学论摆脱危机的方式在于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型,从目的一手段范式转向人文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或生活态度,而且是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生存方式。休闲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欲望带来的束缚,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生产和生活,并且要在自然的背景下来确立人的真正意义。休闲透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具有的纯朴的生态智慧,这一智慧与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印证。因此,对这些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诠释,将有助于为当今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印度洋海啸爆发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为的因素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后,我们知道必须赋予自然以“伦理尊严”,树立和谐伦理观,才能真正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4.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 "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6.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具有延续科学生命,孵化科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准确使用科技术语,是强化学术性期刊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沙漠化"和"沙化"等名词术语使用不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是千百年来难得一遇的超级天才人物。他的科技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科学从本质上说是至善的,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科学应用的伦二重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品质比其纯粹理智的成果更重要;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应从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阐述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global paradigm shift is taking pla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ich is resulting in massive changes in the frames of reference about the ways of life, work, and society and how they are viewed and organized. This shift is essentially a sweeping set of worldwide changes in the public domain which challenges the prevailing orthodoxies of Western society; specifically, questioning the nature of truth and knowledge.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described by the use of such terms as post‐industrialism, post‐liberalism, and postmodernity. This changing social world i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c flexibility,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diversity, moral and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national insecurity.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therefore,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ing. The work of teachers is already changing, owing to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world in which they work.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postmodernism on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especially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旅游学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涉及到与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学科理论基础包涵面广。旅游学研究涉及两大领域: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与所依存的资源环境;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等之间的关系。因而本文提出把“人———地关系”和“人———人(社会行为)关系”理论作为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这两种理论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