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治理形态和先进的教育制度等要素。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建共享的高校治理组织形态,完善协同发力的教育制度,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方式和制度的系统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魏燕 《中小学校长》2023,(10):13-18
从系统论视角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综合考量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系。在我国,大学与高中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演变阶段:2002年以前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02—2018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2019年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协同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质变样态表现为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等三种样态。为此,普通高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构建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等五种育人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面临发展新任务、新高考生源特征、新兴信息技术变革等机遇与挑战,亟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范式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理念、方法和范式都在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完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高校教学评价的主体地位,探索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从而系统、持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监测治理机制是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监测面临着统归教育督导体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宏观制度变革。在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评估监测应完善政府分级治理,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建立专业机构跨区域运作机制,构建服务准市场机制。为应对潜在的治理失灵,高等教育评估监测应深入推进改革,规范并明晰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责任,构建更加全面的责任网络。政府、高校与社会应协同发挥治理效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评估监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文章围绕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变革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英文文献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理论、制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跨学科视角切入,采用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变革进行了理论建构和阐释;在实践探析方面,现有研究发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私有化趋势加剧,高校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及综合化,进而促使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横向分化及法人化,高校质量保障外部问责力度不断加大。此外,高校教学及课程在普及化阶段呈现半结构化及信息化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未来相关研究应在丰富理论建构视角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同国家的差异性比较研究,并积极探索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秉林  南晓鹏 《教育研究》2021,42(5):108-1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后疫情时代党和政府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形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方式、教育国际化等都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普及化阶段的高等学校如何适应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应对常态与应急状态下教育治理模式的转变,如何创新教育国际化模式以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成为后疫情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反思的紧要问题,也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具有强烈“外部目的性”的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如何充分体现其“外部目的性”,二是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民间质量立场导致高等教育普及化动力不足,四是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失衡,五是高中教育结构对普及化的制约性凸显,六是类市场化治理模式不利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立足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殊性和面临的现实挑战,走出一条中国式高等教育普及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罗先锋、黄芳在《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中撰文,介绍了"普及化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描述了迈入普及化阶段过程中的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迈向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且展望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首先,作者介绍了日本学者金子元久所称谓"普及化"现象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普及化概念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参与机会的扩大,它决定于个人参  相似文献   

9.
“治理”一词自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已出现了全球协同治理的态势,并在全球层面对现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制度性的压力.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参与现代大学全球协同治理的多元行为体,它们通过共同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套松散的全球协同治理构件,以及它们对现代大学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马丁·特罗先生依此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在对其理论进行数理解读,界定新概念"高等教育总积淀率"的基础上对其修正和拓展,演绎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四阶段理论: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和义务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衡量普及化发展水平不仅有规模标准,还有公平、制度和质量标准.普及化进程的快慢并不完全由高等教育本身决定,在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教育与高考制度、政策与环境需要等要素影响下,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呈现三种模式:快速推进模式、中速推进模式和慢速推进模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必将继续推进.就推进速度而言,比较可取的选择是采取稳健的中速推进模式.若按此模式推进,203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中级阶段,学生规模需要增加1 000万以上.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由初级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有关各方须积极作为:扩大受众人群培养更多更好的生源,制定更具包容性的高等教育政策,保障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源充足,以开放的心态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的最新形式和最高级别,将引发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多层面的教育质变,同时也深度关涉职业教育的变革思路和发展方向。因而,基于对教育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功能拓展等核心问题的聚焦探讨,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仍需从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三个层面出发,为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本源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世岳  周璇 《江苏高教》2021,(6):117-124
2021年5月7日至9日,第三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科学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中国高等教育学领域对相关议题进行的首次集中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都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普及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数量供给和质量需求间的矛盾.普及化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将会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使命.发展过程中,应该平衡教育评价工具的价值追求和工具理性,协调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关系,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就规模而言进入普及化阶段,需要确立和践行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依据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与个体需求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同层类高校应依据自身定位与特色明确人才的具体素质构成,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个性化、创新性、国际化"六位一体"多样化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我国应摒弃"心理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匹配适应性择校观;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灵活性,注重个体体验与价值增值;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平衡各类高校支持力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估机制,凸显学习者在评估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正处在从跟随追赶转向超越引领的战略“交点”、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战略“拐点”以及大胆创新、自主成长的战略新“起点”。普及化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办学理念、组织管理、课程教学、选拔评价以及内部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新要求。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实际,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全纳包容、灵活开放、多元高效、协同共治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普及化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最关键的任务包括:加快制定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优化完善普职融通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制度;探索新型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健全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要经历50~60年.在第一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在差异中发展;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被人口的快速地增长所抵消;在第三阶段,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另一快速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关注空间向度.后疫情时代,随着高等教育更深层次地步入网络社会,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治理的"流动空间"将进一步拓展.面对新的空间演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亟待实现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强调系统性并通过"跨界"协同提升公共价值的治理新范式,成为后疫情时代我国应对高等教育"流动空间"拓展的新治理路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网络化治理在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困境,亟须完善高等教育网络化治理体系以促进治理流聚合,完善高等教育网络化治理机制以促进治理流耦合,优化高等教育网络化治理信息化技术平台以促进治理流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