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精英教育,不仅要纠正对于“精英教育”的片面认知,还应从逻辑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探讨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分别从法律视角、政策视角、公平视角和效率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精英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精英教育的实践路径,即构建富有时代内涵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借鉴国内外高校精英教育的先进经验开展创新探索,完善精英教育的顶层设计并优化培养方案,为改善精英教育的效果提供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思想是先导,理论研究要为顺利实现这种转换服务,要为进入普及化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全景式、概括性地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从高等教育属性、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回顾、高校体系建设、素质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开放、责任担当、继承借鉴等十二个方面入手,以条目式的形式总结出六十条的理论要点,力图构建能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结构性转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学生类型的多样化、入学意义的变革、学术标准的嬗变以及选拔原则的变化等。在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考察有关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特点,对归纳和总结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整体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作为高中人才输送的需求方,其类型结构对高中升学压力和育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基于精英大学、其他本科学校和高职院校三类高校的数据进行中美对比,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呈陡峭的“金字塔型”,我国高中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升学压力远大于美国学生。从趋势上来看,两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初期精英性都由强到弱,但美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随着普及化深入,精英性又逐渐由弱到强;如果中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在未来也会呈现同样变化,高中升学压力将会有所缓解。研究认为,“县中困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的一种时代现象,深层原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过于陡峭,精英大学占比过少、竞争过于激烈。要解决县中问题,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支持更多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县中职能转变,建立起与普及化时代相适应的多元质量观,提升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全球高等教育正加速迈向普及化,这一趋势为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带来新的挑战。立足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价值导向、公平原则、参与主体、招生政策、资助政策以及策略手段上均有相似的转型趋势,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各国则根据本国实际发展和人民需求做出多样化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多年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着较高程度的契合,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但在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稳定性、保障资金的分配公平、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的个性化与精细化、推动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公平等方面可以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普及化阶段的可持续演进。  相似文献   

6.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区域。但对什么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从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把握。这对今后首都高等教育在取得共识基础上的顺利发展是很不利的。上海在这方面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好的做法。“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或布局的总体思路是“2+2+X”。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到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非常清楚这一共同的发展理念。现在回过头来看,上海这5年来的发展脉络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战略思路走的,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是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效的。当然,事实上如何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难题,并没有像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那样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权威”模式,高等教育专家们一般把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化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紧密相连。迈入普及化的首都高等教育,需要北京下大气力认真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北京模式”。  相似文献   

7.
郭晓媛 《考试周刊》2011,(71):16-16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进行扩招,到2002年底,我国高校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3%,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甚至有些发达的省市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校教育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知识储备人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呈现了下降趋势,这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本文就近年来高校发展现状与教学质量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多样性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分类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基本途径。虽然国内外在高教体系建设、高校分类框架等方面已有众多的研究和实践,但高校分类问题依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校分类发展则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从人才培养入手,结合创新—产业—产品链条,兼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将高校分为“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基本类别。教育评价应结合共性标准、核心差异和创新需要,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创特色、重内涵、上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量的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系统将发生较大的转变。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塔尖,将迈入“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期。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增速变化为依据,选取美国、英国、韩国三个典型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规模、结构、支撑条件、国际化程度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在学研本比等9个二级指标对比分析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在学研本比呈现相对稳态。依据在学研本比的变化可将研究生教育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精英化阶段,在学研本比低于15%;大众化阶段,在学研本比介于15%~50%,其中15%~30%为大众化初级阶段,30%~50%为后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在学研本比应超过50%。同时,研究生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存在三种发展次序。基于此,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处阶段,研判未来发展走向,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明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阶段预警与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从研究趋势和实践现状等视角进行综述,试图厘清美国高等教育的道德教育发展脉络和境遇,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改革提供相应的参照体系,拓宽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视野,促进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Patricia Walker 《Compare》2007,37(2):239-255
The uniquely Japanese institution of the tanki daigaku (two‐year university) known as ‘junior college’ in English was seen as Japan's answer to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lly established on a provisional basis in 1950, becoming permanent in 1965, they wer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HEI) of choice of almost 500,000 students a year at their peak in 1995. Demographic changes after 1992 brought about a buyers'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 with institutions in aggressive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a battle in which the tanki daigaku seems destined to be defeat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ptions available to junior colleges in crisis and in so doing identifies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a virtually univers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raise issues for other advanced societies grappling with massific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in their ow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The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as well as drawing on a year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from 2000–2001.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声誉越来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与高校评价的关键因素。已有的高校社会声誉评价侧重主观的定性评价。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定量评价方法,以高校社会声誉内涵为基点,从高校社会声誉生成机制出发,构建一套量化测度高校社会声誉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4所公办本科院校为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进行财政资助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历经初步形成、法制化建设、多样化发展以及差别化扶持四个阶段,其制度变迁深受宏观制度环境、民办高校发展受重视程度以及财政资助目标转变的影响,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整体上呈现出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为辅的变迁逻辑。后续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的发展,将注重经费投入增加与支出结构优化相协调、充分体现财政杠杆的三重作用、平衡好财政资助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普遍而又富有争议的问题,对其动力因素完整准确的把握是认识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是由四大外部动力——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和三大内部动力——知识、人、机构所构成的动力体系,各个动力要素的变化发展和相互作用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王涛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85-93,109,120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学数量及教育质量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印度已成为智力外流的主要国家之一。在高教改革的推动下,印度的私立院校较之公立大学在开发创新服务项目和满足西方大学学术研究及学生的需求等方面,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和灵活性。印度只有建立有效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及质量评估策略,与国外大学机构实现功能对接,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成为对外国留学生和教师流动有吸引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Alan Tait 《Open Learning》2013,28(2):85-93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question as to the purposes of ope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examined. It argues that the question has become submerged over tim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 many open universities that have become natural elements in a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rather than remaining radical and innovative institutions. The article looks at a number of innovative distance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to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and examines case studies in a wide international range. The outcome of the argument is that open universities should articulate their purposes within a dis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engage with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as to how development is understood and advanced.  相似文献   

17.
朱浩 《复旦教育论坛》2020,18(6):94-100
澳大利亚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监管政策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公立高等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经历过从“排斥”或者说“边缘化”到“被动接受”再到“标准化引领”的过程。该文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慎思澳大利亚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监管政策变迁的动因与导向,进而总结澳大利亚政府监管政策的特点:通过间接管理方式控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逐利行为的度;通过诱致性制度强化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分类资助引导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Outsourcing or privatising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 common practice, but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it? Is outsourcing effectiv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se questions be addressed since outsourcing is becoming a n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cholars, institutional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outsourcing phenomenon and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documenting the cost-effectiveness or difference in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ssociated with outsourcing. This study reviews 30 empirical articles to find out whether outsourcing is effective, examines the knowns and unknowns about outsourcing, and the theories often used in outsour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outsourcing varies across the institution, and ranges from the positive, negative, mixed, to no effect. Over time, outsourcing may become expensive for both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profit factors intrinsic within private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20.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看似繁荣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机.然而,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或者政策变化以及机构层面上的操作等问题上.对于为什么这些跨境高等教育活动会发生在中国、它们是否带来了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以及它们如何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等问题则鲜有研究.换言之,已有研究似乎表明跨境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和实践都很好,因而研究的重点就是完善它.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研究提出一个批判的文化主义视角,这一视角将以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潜在理论工具以填补某些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